拒檳榔、做篩檢~有效防治口腔癌

拒檳榔、做篩檢~有效防治口腔癌

2016/08/04

一、前言

依據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2014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惡性腫瘤(癌症)位居首位,其中口腔癌為第5位,且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為臺灣男性十大癌症的第4位,每年有超過2,700人死於口腔癌,而國內九成的口腔癌患者有嚼檳榔習慣。

依據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所設立的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認定,不僅檳榔所添加的物質會致癌,單純檳榔子亦會致癌。台灣對於檳榔的健康衛教工作已行之有年,但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12年調查結果顯示,仍有將近五成的民眾不知道檳榔子也有致癌的風險。尤其在台灣,五花八門的檳榔添加物與銷售據點,加上國內欠缺專責法令管制下,檳榔添加物並未清楚標示,導致長期威脅消費者的健康與權益。

檳榔除了對消費者健康造成危害,也會影響國家勞動力和消耗醫療資源。栽種檳榔會破壞山坡地生態和水土保持,影響國土保育。有鑑於上述原因,消基會擬舉辦「笑口常開~向檳榔說NO」座談會,邀請黃茂栓和侯勝博口腔專科醫師進行口腔衛教宣導,並由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全國聯合會崔麟祥理事長分享自我病程經驗。

希望藉由本次座談會提供消費者正確且合宜的檳榔健康知識與消費警訊,透過口腔癌篩檢和實際案例的宣導下,能協助紅唇族提高接受篩檢和治療的意願,甚至下定決心戒除檳榔。唯有拒絕檳榔並定期接受篩檢,才能有效防治與降低罹患口腔癌的風險!

二、進行口腔癌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衛福部依WHO癌症防治策略,持續推廣具預防效果之癌症篩檢,而口腔癌篩檢即為其中一項。口腔癌經證實可藉由篩檢,早期偵測出癌前病變並加以根除,以阻斷癌症發生,進而降低死亡率。研究顯示,35歲以上有菸酒習慣的男性,每3年做一次口腔黏膜目視檢查,可降低43%口腔癌死亡率。

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指出,口腔中有多種的惡性腫瘤,皆統稱為口腔癌,其中又以鱗狀上皮細胞癌最為普遍。患者早期常會出現無痛的腫塊,表皮可能有破皮或裂開的傷口,因為沒有疼痛感,所以常常會被忽略或不被在意而導致延誤就診。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統計,101年口腔癌年齡別發生率以50~64歲的民眾為最高,此年齡層的民眾,應加強落實自我口腔檢查;有嚼檳榔習慣的高危險群,更應接受口腔癌篩檢。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篩檢結果即使當下為陰性,並不表示之後都不會罹患口腔癌,因此應定期去接受篩檢,才能及早發現癌前病變,及早接受治療。口腔癌治癒後約有20~30%的口腔癌患者會在口腔黏膜附近發生新的病變,且口腔癌復發大部分是在治療後的兩年內,因此術後兩年的定期追蹤檢查十分重要。

三、預防口腔癌三步驟

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侯勝博指出,口腔癌成因主要有二個,一為基因的變異;二為後天環境的影響。基因的變異並非全是遺傳,也可能是後天長期受刺激而導致基因變異,產生細胞變性。口腔白斑的病人中,10年內僅有少數會癌變成口腔癌,一旦演變成紅斑,則口腔癌變的機率會增加至10%,但大部分口腔癌都是可以預防的。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正式確定檳榔為第一類致癌物,且國內有九成的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檳榔,加上研究顯示若得了口腔癌後繼續嚼食檳榔、抽煙、喝酒,不僅使得口腔癌再發的機率增加,而且得到第二個或第三個,甚至第四個口腔癌(即所謂的多發性口腔癌)的機率也會大為增加。因此預防口腔癌的第一步首要重點即為:戒檳榔、不抽煙、少喝酒。第二步則是藉由改變飲食習慣,均衡飲食、多攝取蔬果,少碰醃漬或久放的魚類、肉類,以減少初期癌變的機會;研究顯示每天多一餐吃新鮮水果,則可降低罹患口腔癌一半的風險,許多罹患口腔或喉部白斑的病人在規律的飲食攝取下,其白斑症可減退或完全消失。第三步則是藉著藥物阻止癌前病變的產生,甚至可以使癌前病變恢復正常。

四、產官學應共同持續努力,鼓勵患者盡早接受篩檢治療

      台灣的產官學界對於口腔癌的防治都付出很大的努力。像是政府大力推動的口腔癌篩檢,透過早期篩檢能提早發現癌前病變,使接受早期治療的病患增加。國民健康署也聯合其他相關部會,針對三大行業(交通運輸業、營造業、漁業)的從業人員,進行溝通和宣導,站在協助者的角色,讓嚼檳榔者知道戒除檳榔的重要性,並提供口香糖以替代檳榔。

這些年來,也有許多民間團體大力投入在口腔癌防治的工作上,讓檳榔危害和口腔癌防治的相關訊息能夠更廣為周知。而在醫學界的部分,由於產業技術的支援,臨床醫師手術以「微小化」為原則,盡量以內視鏡經由口、鼻等天然孔道來執行,除了有別於傳統手術必須將臉和下顎骨劈開(註一),也可以避免過去術後重建的問題。

      台灣口腔癌的治療成績在全球名列前茅,相關技術和醫療器材也都與國外同步,但整體口腔癌治療率仍低於美國約16%,其原因就在於國內口腔癌病人多半在晚期才開始接受治療,對於國內醫療和健保資源是一大負擔。因此除了落實口腔癌篩檢,提升陽性個案的轉診和治療率,讓患者在初期就接受治療,是目前台灣各界要努力的目標。

政府應投入相關經費,研究患者的行為模式和心理因素,以找出更有效率的策略,讓口腔癌患者願意接受篩檢和治療。而目前的衛教宣導方面,也應向口腔癌病人介紹目前的醫療技術,讓患者對於療程能有更多的認識,以減少其對於接受治療和術後恢復的恐懼。

消基會呼籲

對政府

  1. 檳榔防制涉及的層面很廣,栽種、銷售、健康、生態、文化等等,因此需要政府跨部會合作,擬定更完整的防制策略。
  2. 檳榔防制的長期政策目標應為完全禁止檳榔的販售。
  3. 政府目前應持續積極宣導檳榔園轉作,幫助農民找到其他適合的可替代作物。
  4. 於過渡期的短期防制目標應先將檳榔防制政策與菸害防制政策結合:
  • 建立檳榔健康福利捐課徵法源及調漲機制,並將所徵收之檳榔健康福利捐,用於檳榔防制教育和醫療相關用途。
  • 強制業者在檳榔販售的包裝上,增加健康警示圖文、完整標示主成分及添加物,並提供相關戒除檳榔的資訊。
  • 禁止任何人提供檳榔給青少年,違者處以罰鍰,並對嚼檳榔之青少年施以戒檳教育。
  1. 主管機關和縣市政府的衛生單位以及各級學校,應將口腔癌及口腔黏膜病變相關症狀之認識,納入教育宣導的範疇,以提升民眾接受早期篩檢與治療的意願,減少延誤就診的情形。
  2. 應整合診所、社區、衛生局所以及醫院的口腔癌防治網,提昇陽性個案追蹤品質和轉診率,給予民眾更明確且符合需求的醫療服務。
  3. 應檢討過去相關檳榔防制計畫,並增加對於嚼檳榔者之行為模式和心理想法之研究,以幫助更多高危險群患者願意及早接受治療和追蹤。

對生產者

  1. 應配合政府相關農業政策,進行檳榔廢園轉作或減少檳榔之栽種面積。
  2. 販售商應負起告知消費者食用檳榔會對健康造成風險的責任。
  3. 對於檳榔的主成分與添加物,及其對健康之危害,應在包裝上清楚標示並加註警語。

對消費者

  1. 檳榔已被證實為第一類致癌物,消費者應拒絕嚼食檳榔。
  2. 抽菸和喝酒會使得罹癌風險更高,因此除了戒檳,同時也應戒菸以及減少飲酒。
  3. 即使篩檢結果呈現陰性,不代表之後不會發生癌前病變,因此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口腔癌篩檢。
  4. 篩檢為陽性的患者,應及時轉診進行切片檢查和確診,並積極接受治療與追蹤。
  5. 目前醫療技術先進,已克服傳統下顎併發症等術後重建問題,因此口腔癌患者應克服心中恐懼,及早接受治療。
  6. 口腔癌的復發,大部分都在治療後兩年內發生,因此治療後兩年內的定期追蹤十分重要。
  7. 即使沒有嚼檳榔,民眾平時仍應注意自我口腔檢查,若有任何異狀,應儘速就醫。
  8. 改善飲食習慣,多吃蔬果,避免食用醃漬類食物,可降低罹癌風險。

 

註一:下顎骨有關的併發症高達40~50%,容易造成這類患者嘴巴張不開、咬合不正、無法正常吞嚥,以及顏面的傷殘,使得許多患者早期害怕不願面對治療,等到病情嚴重就診時,已經是晚期了。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