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鮮乳夭壽貴!

台灣鮮乳夭壽貴!

2016/01/28

摘要

生乳收購價每公升22~30元,經簡單消毒,零售價竟高達80~90元。國民平均所得遠不如歐美國家的台灣,液態乳價格卻高達別人的兩、三倍。這就是為何進口商品不遠萬里而來,支付了冷藏運輸費和關稅之後,還能夠販售與國內商品同等價、甚至更低價的原因。國內商品扣除掉生乳成本、經營成本和零售利潤之後,企業本身究竟賺走多少呢?

 

消基會呼籲

• 對於液態乳的命名,台灣目前情況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不妨參考德國模式,在鮮乳和保久乳之外,設立第三類商品,可稱長效乳或延鮮乳。

• 國民平均所得遠不如歐美國家的台灣,液態乳價格卻高達別人的二至三倍,呼籲農委會對我國相關食品企業的鮮乳暴利不再護航,還給農民與消費者應有的公道。

 

「Fresh Milk」這個詞,在歐美既用於巴氏殺菌乳(Pasteurized Milk)、也用於超高溫滅菌乳(UHT Milk)。不過從意義上看,「Pasteurized Milk」才是真正的鮮乳,「UHT Milk」則屬於保久乳。但奇怪的是,UHT Milk在台灣竟然能當作鮮乳賣!根據台灣的法規,只要是非脂肪乳固形物超過8.25%,冷藏存放的UHT Milk都可以稱之為鮮乳。

 

鮮乳的概念應該要符合國際通則

這種荒謬的現象來自於台灣落後的標準,衛福部並未寫清楚鮮乳的消毒溫度與消毒時間到底是多少?反之,歐美各國明白規定Pasteurized Milk和UHT Milk的殺菌條件。以LTLT(低溫長時,63℃/30分)、HTST(高溫短時,72℃/15秒)、或者HHST(高熱瞬間,89℃/1秒、90℃/0.5秒、94℃/0.1秒、96℃/0.05秒、100℃/0.01秒)加工出來的商品,才可以叫作巴氏殺菌乳。

為保證UHT Milk在室溫下能夠存放數月,歐美各國規定的消毒條件大約是135~150℃/2~5秒,但這個範圍沒有像巴氏殺菌乳一樣不准例外,只要求必須採取無菌包裝。於是又出現另一種較緩和的超高溫殺菌法,通常約125~135℃,時間也維持數秒,以便能更好地留住裡頭的活性物質,被稱為ESL Milk,台灣多數的「鮮乳」其實屬於這一類。

 

表1:德國對液態乳的分類

名稱

巴氏乳、傳統乳

(HTST Milk)

長效乳、延鮮乳

(ESL Milk)

保久乳、滅菌乳

(UHT Milk)

主要的殺菌過程

72~75℃, 15~30秒

85~127℃, 1~3秒

135~150℃, 1~2秒

額外的處理過程

 

微孔過濾 +

104~108℃, 1~4秒

 

開封前的存放方式

冷藏

冷藏

室溫

開封前的保存期限

頂多10天

至少3週

最多6個月

開封後的存放方式

冷藏

冷藏

冷藏

開封後的保存期限

最長3天

最長3天

最長3天

 

ESL乳是UHT乳的一種演變,已經在歐美出現許多年,但由於各國對相關的消毒溫度與時間缺乏共識,所以還沒有普遍的標準被接受。為避免ESL乳假冒成巴氏乳,德國率先在法律上定義它,因此生乳可製造三種不同的液態乳,如表1(註1)。在產量豐富、技術發達的德國,巴氏乳的市場份額僅5~10%;ESL乳則具有20~25%、而保久乳70%左右的市場份額。

對於液態乳的命名,台灣目前的情況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若按照國際通則標示,可能引起業者抗拒。所以不妨參考德國模式,在鮮乳和保久乳之外,設立第三類商品,可稱為長效乳或延鮮乳。

 

液態乳的價格高出國際平均價太多

國內的鮮乳不僅內涵有問題,零售價也貴得離譜,我們來看看國際行情吧!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消息:受到中國和俄羅斯進口需求下滑的影響,國際乳製品價格從2014年開始便持續大幅度走跌,2015年來到一個較低水平,如圖1(註2)。2015年10月乳製品進口價格指數為155.6點,與2014年2月275.4點相比,下滑了119.8點,跌幅是44%。

 

圖1:乳製品進口價格指數

1598952188291.jpg

註:Butter(奶油),WMP(全脂奶粉),SMP(低脂奶粉),Dairy Index(乳製品進口價格指數),Cheese(奶酪)。

 

乳製品價格大幅度下滑,來自於原料市場長期供過於求。美國生乳的價格2014年9月達到每百公斤43.92歐元(按當時匯率計算為每公斤新台幣17.08元)的歷史高點,之後便回檔,2015年9月的價格是每百公斤34.38歐元(相當於每公斤新台幣12.55元)。紐西蘭的生乳價格2014年3月達到每百公斤41.04歐元(每公斤新台幣17.23元)的歷史高點,之後快速走跌,2015年9月價格是每百公斤21.67歐元(每公斤新台幣7.91元),如圖2(註3)。

 

圖2:歷年來國際生乳的價格(歐元/百公斤)

1598952206430.jpg

註:紅(美國),藍(紐西蘭),綠(德國)。

 

德國是歐盟最大的產乳國,以它的行情為例,生乳價格在2013年11月接近2007年的歷史高點,達到每百公斤41.15歐元(每公斤新台幣16.36元)的次高點,之後明顯走跌,2015年9月的價格是每百公斤27.54歐元(每公斤新台幣10.05元)。2013年春季一位德國酪農去北京旅遊,在超市發現了自己生產的牛奶,他對一公升折合2.4歐元的價格感覺吃驚,因為在德國只賣0.65歐元(註4),相當於新台幣25元。

 

一持平一大贏一大輸的三方局面

2013年德國生乳價格處在高檔期,年均價達到每百公斤37.51歐元,折合新台幣每公斤15元。不過零售價如上例只要25元左右,之間有10元新台幣的價差,屬於食品企業和零售商的合理利潤。那麼台灣的狀況又如何呢?

目前台灣生乳參考收購價冬期(12~3月)每公斤21.79元,暖期(4、5、10、11月)每公斤27.28元,夏期(6~9月)每公斤29.28元。考慮到國內的生產成本較歐美高出許多,此一收購價算是合理。不過生乳經簡單的消毒之後,零售價卻高達80~90元,之間有50~60元的價差,是歐美高工資國家的5、6倍,這樣的價差合理嗎?

液態乳零售價是由生乳成本、食品企業加工利潤和零售商銷售利潤所組成。前兩年,農委會針對媒體報導「查鮮乳暴利為何不降價」一事進行辯解(註5),明顯替食品企業護航。因為它轉移問題焦點,將爭議誤導到生乳的收購價上是否合理,卻完全不提食品企業的巨大利潤是否合理?此舉等於拿農民當作擋箭牌,也漠視消費者利益。

 

圖3:德國鮮乳每公升的價格組成

1598952223930.jpg

註:100歐分 = 1歐元。

 

如圖3,根據全球最大統計數據公司Statista的資料(註6),在德國一瓶1公升牛奶的價格為0.55歐元(近新台幣20元),對此食品企業付出0.231歐元(新台幣8元多)的生乳成本,以及運輸、加工、管理、包裝、倉儲、包裝回收、增值稅等經營成本0.256歐元(新台幣9元多);而公司利潤不高,大約為0.063歐元,折合新台幣2元多。

國民平均所得遠不如歐美國家的台灣,液態乳價格卻高達別人的兩、三倍。這就是為何進口商品不遠萬里而來,支付了冷藏運輸費和關稅之後,還能夠販售與國內商品同等價、甚至更低價的原因。令人相當好奇,國內商品扣除掉生乳成本、經營成本和零售利潤之後,企業本身究竟賺走多少呢?恐怕它們永遠不會公布。但毫無疑問,食品企業是大贏家,而消費者是大輸家!

 

圖4:歐美的鮮乳價廉物美(歐元計價)

1598952268541.jpg

資料來源:德國連鎖超市Real(註7)

 

有小孩和老人的家庭輸到脫褲子

牛奶是最方便的鈣來源,因為其含量和吸收率都高;卻不是最理想的來源,因為會伴隨吃下可能引起過敏的蛋白質、可能危害心血管健康的飽和脂肪、可能導致胃腸不耐受的乳糖。近年來,一些研究指出,喝牛奶並不能強健骨骼、預防骨質疏鬆症。美國哈佛大學與瑞士蘇黎世大學的調查甚至發現:「男性在青春期每天多喝一杯牛奶,便會增加將來9%的骨折風險(註8)。」

所以成人可以不必喝牛奶,不過它對於嬰幼兒和老年人仍然是生活必需品。國健署推出的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天喝1.5~2杯的低脂牛奶,但政府卻放任鮮乳和奶粉的價格居高不下。受到國內鮮乳價格的影響,奶粉的價格也相當昂貴,尤其是嬰幼兒奶粉,而公平會沒有任何積極的作為。

 

圖5:全脂奶粉的國際價(美元/公噸)

1598952286558.jpg

圖6:脫脂奶粉的國際價(美元/公噸)

1598952296786.jpg

如圖5和圖6(註9),這兩年乳製品中,全脂奶粉的跌幅最大,從2013年4月高點每公噸5,157美元(每公斤新台幣154元),下滑到2015年11月每公噸2,148美元(每公斤新台幣70元),跌幅近6成。脫脂奶粉從2013年4月高點每公噸4,769美元(每公斤新台幣142元),下滑到2015年11月每公噸1,851美元(每公斤新台幣60元),跌幅逾6成。而台灣的零售價多少呢?每公斤仍然在350元以上。這價差會不會太離譜了!

而嬰幼兒奶粉更是昂貴、昂貴、再昂貴。根據調查,2013年一罐裝嬰幼兒奶粉的報關價是340元,零售價竟然要900元。政府放任廠商壟斷市場數十年,企業享受著「賣一罐不只賺一罐」的豐厚利潤(註10)。在高房價、高物價、低工資的台灣,經濟壓力讓許多人感覺養不起小孩。奶粉是嬰幼兒的生活必需品,台灣的價格卻違反國際趨勢一路漲。處於這樣的環境,下面的建議好像有點蠢:「是不是夫妻生小孩前,應該考慮先養一頭乳牛呢?」

 

 

註: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