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食品輸入管制措施 應公開風險評估資訊

日本食品輸入管制措施 應公開風險評估資訊

2016/11/10

 日本311地震發生已逾5年,我國自2011325日起,即對福島以及臨近的櫪木、茨城、千葉等核災地區所生產、製造之食品,實施暫停輸入的措施。農委會於今年8月赴日考察後,對於福島以外的其他4縣食品,研擬由「地區食品管制」改為「風險食品管制」,除了飲用水、嬰幼兒奶粉及茶類等高風險食品仍採禁止管制外,其他輸入之日本食品需檢附輻射檢測報告及產地證明,此一政策轉變引發朝野各界熱議。由於去年才有不肖廠商遭查獲竄改輸入之日本產品產地標示,因此此次政府似乎有逐步開放之傾向,備受各界關注。

  本會基於保護消費者立場,對於本次日本核災4縣食品管制政策,提出以下聲明,呼籲政府向民眾說清楚講明白:

一、食安政策事關重大,必須以充分的風險評估為後盾,且評估機制應公開透明,方能喚回消費者的信心。從目前政府釋出的訊息,無法得知從「地區風險管制」轉向「風險食品管制」的依據為何。呼籲農委會、原能會、食藥署等相關部會揭露完整資訊,並向民眾明確說明。

二、政府應公開對日本食品輻射檢測的實際數據,讓專家學者判讀輻射值的改變趨勢,讓國人了解相關風險的變化,並非僅顯示合格或不合格。

三、政府應明確告知消費者日本進口食品各項檢測數據的背景值。檢出數值即使符合標準,也應與背景值對照,評估是否有汙染風險。

四、從「安全」走向「安心」,是核災食品管制政策的最終目標。然而,目前農委會所提出的兩階段日本食品輸入管制措施,僅提到第一階段實施半年,第二階段則視第一階段實施狀況,進行調整。第二階段是否即為全面開放福島以外食品之輸入?政府應向消費者說明第二階段可能的方向,以化解消費者內心疑慮。

五、食品管制政策應廣邀學術界與公民團體一同參與討論,進行風險溝通,不能閉門造車,或僅憑赴日考察之資訊匆促決定。

六、風險管理部分,政府應持續落實邊境查驗,並確保相關人力足以支應。

日本與我國貿易往來頻繁,食品進口量相當龐大,故對國人健康風險影響甚鉅,必須審慎評估。食品安全問題攸關國人健康,本會對此也保持高度重視。因此,本會實驗室自去年即開始籌畫,備妥食品輻射檢驗設備,與政府共同為國人食品安全把關,精準掌握日本食品產地的輻射汙染狀況,盼能化解消費者對於日本食品的安全疑慮。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