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根麥稈 看永豐餘如何再生

從一根麥稈  看永豐餘如何再生

文、攝影/消基會企劃部

圖片來源/Pixabay、永豐餘集團

風揚麥浪魚旗飄,春耕秋收農人笑,當飽滿豐實的麥穗換上金黃新衣,挺直的麥稈與花穗分離,成就了麥穗的經濟價值,剩下的麥稈只能廢棄焚燒;一次的相遇與無數次的實驗,麥稈被永豐餘慧眼識中,翻轉成為替代木材的紙漿要角,也為永豐餘造紙產業跨向永續發展的道路。

麥稈再生之路

麥稈在中國大陸的田庄,只能以燒毀一途結束生命週期,源自需快速解決休眠期過短的問題,但永豐餘發現,經過分段、分篩、熱能等製程的麥稈,經與草食性動物的消化酵素作用之後,可讓纖維分離,產出「生態秸稈生物漿」,透過加工,可製成環保包材、環保餐具、甚至是民生用的衛生用紙等,這項創新的「農業秸稈綜合利用技術」(nPulp)除獲得國際知名電腦大廠的認同,被採用為電子商品的包材之外,也在2014年獲得美國「愛迪生獎」環境可持續性系統銀牌的肯定,彰顯企業推動環境永續共生的創新力。

近年,農業秸稈綜合利用技術也被應用在環保建築材料,設計者以稻稈、麥稈為原料再生、加值成為各類磚、板,打造出環保建築意識-「巢居」,代表台灣參加2016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覽,傳達台灣諸多創新產業,如何以先進環保技術解決當前環境問題。這項成果來自於永豐餘與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團隊的合作。

YFY 秸稈空拍圖(1).jpg 

零廢棄造紙    永豐餘走了12年

以稻麥收割後的廢棄秸稈取代十年樹木,捨棄酸鹼劑的化學添加,專注研發特殊生物酵素突破困境,期望達到造紙產業「零廢棄」、「無重污染化學」目標,從研發到商品化,這條路走了12年,永豐餘投控董事長何奕達談到這項成果,透露在大陸技術研發並非最大難事,反而因為當地農業規模多為小農模式,蒐集稻、麥秸稈高度仰賴人工而非機械,原料成本仍然是較大的挑戰。目前大陸市場對於本色衛生紙接受頗高,永豐餘更期望能將這項創新技術帶回台灣。


尋找再利用目標 致力於規模化

傳統造紙業如何與環境共生,永豐餘的創新腳步這幾年從未停歇,2019年10月,位在桃園新屋廠的沼氣發電廠正式啟用,最大亮點在於,永豐餘表示可將造紙所產生的排放水資源化,方法是利用含大量有機物的排放水,與研發的科學生物菌種作用,轉換為沼氣帶動發電,企業預估待第三套系統於明年第3季完工後,屆時年發電量將達3,200萬度,可供台灣近1萬戶家庭用電。

利用造紙製程排放水轉換為沼氣發電,為台灣造紙廠的循環經濟走出一條新路,永豐餘在過去幾十年體認到,工業化的過程,人類最大的錯誤就是產生大量廢棄物,從環保的角度或經濟角度,過去認為丟棄垃圾是沒有成本的,但從大環境、區域甚或是工廠的角度來看,大眾都體認到這是具有成本的,如何解決問題,有創新但無法規模化是行不通的,循環經濟必須仰賴不同的產業進行串連,達到規模化與全循環的目標。

外界普遍認為,造紙業屬於耗能耗水的產業,面對評價,何奕達已經找到解答,他認為產業如何做到經濟效應的最大化,方法與達成環保效益的最大化是一致的,因此永豐餘在節能、節水上花了很多心思,亦持續思考,哪些東西是現今尚未被利用,可以拿來在再利用的。

IMG_0323.JPG

說服接受改變的挑戰

今年初秋午后,消基會採訪小組隨著消基會之友一同參訪永豐餘集團位於桃園的家用潔品製造廠,實地了解清潔劑大廠在原料、製造、品質的管控機制,亦近身觀察到企業對消費者意見的處置與態度。家用潔品是永豐餘集團擴大消費品事業版圖的一項布局,除了家用紙品系列,近年也以研發天然成分的家用洗潔劑,進軍消費市場。

自許研發對環境與人體友善的洗劑,降低對環境的二度傷害,何奕達談及品牌推動過程的困難時,意外透露忐忑的心情,他說,在產品上市前,為因應消費者對天然洗劑無化學殘留的產品宣稱信任度不足的疑慮,加上售價偏高,公司還組了一支內部人員的專業酸民團來挑戰產品宣稱,讓自家商品足以面對外界釋疑,除了自主檢驗及委外檢驗,更增加檢驗通路買回自家商品的程序,來確保商品銷售過程的品質。


如何說服大眾認同綠色消費的同時,還能接受隨之帶來的高價成本與生活的不便,需要民眾改變既定的消費習慣,企業經營者亦有責任推動消費教育。何奕達舉例,台灣消費者養成花一樣的錢應選購大容量產品才是划算的習慣,但洗劑的清潔效果在於有效成分,過量使用反而造成殘留,大容量洗劑的塑膠容器,雖是必要成本,消費者卻忽略隨之付出的運輸成本、價值成本以及未來環境的成本。綠色經濟仰賴產業化,更亟需消費者願意接受改變。

當環境永續議題成為全球面臨的共同難題,企業如何把挑戰視為轉機走出新的活路,永豐餘的模式給出不一樣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