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施壓開放含萊肉品標準換關稅減免? 消基會呼籲消費者知情權不能被犧牲 應強化肉品產地標示 以捍衛消費者健康權

美國施壓開放含萊肉品標準換關稅減免? 消基會呼籲消費者知情權不能被犧牲 應強化肉品產地標示 以捍衛消費者健康權

2025.08.06

        在台美暫時性關稅協議確定20%後,總統賴清德召開記者會,強調「仍有努力空間」,並重申談判團隊堅守的四大原則:保障國家利益、產業利益、糧食安全,以及國人健康。雖然談判仍在進行中,國人期待成果的同時,更加關心這四項原則能否在實務談判中得到堅持。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今(2025)年初曾點名台灣應廢除美牛禁令、放寬萊豬萊克多巴胺殘留值,由於台美關稅談判觸及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近期盛傳我方有意放行過去管制的美牛內臟及絞肉,並將豬腎萊劑容許值比照國際標準。我國目前針對美豬腎的萊劑容許值為0.04ppm,要比照放寬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的0.09ppm,顯然更為放寬。

        除了進口限制外,美方可能進一步要求台灣取消美豬、美牛的產地標示制度,並批評我國的邊境檢驗與餐飲業查察為「技術性貿易障礙」(TBT)。這不僅是經貿談判的手段,更關乎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與健康保障權。若標示制度被撤除,人民將無法得知自己食用的肉品來源,極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攝取高風險食品。

萊克多巴胺爭議未解,風險不能打折

        美國主張其肉品符合Codex(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應享有自由貿易待遇,但卻忽略了Codex標準本身的高度爭議性。2012年該委員會以極小票差(6967)通過萊克多巴胺殘留容許量(MRL),遭多國批評為政治妥協而非科學共識。

        萊克多巴胺作為瘦肉精,可能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嚴重者甚至可能心跳加速、心律不整、心肌缺血等副作用。全球包括歐盟成員國、俄羅斯和中國大陸,出於安全考量禁止使用萊克多巴胺作為豬飼料添加劑。這些國家的做法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基於對人體健康的深切關懷。

        消基會重申:「食品安全不能僅以『合格與否』論斷,而應基於預防原則與風險管理為管理重點。」

制度漏洞未補,取消標示風險更劇

        消基會於202467月間進行調查,發現市場上仍有6.5%39件)商品未依規定標示豬肉產地。美國2024年公布的「貿易障礙報告」中,再次關切台灣對美豬的產地標示要求。消基會強調,政府應堅守清楚標示產地的立場,維護消費者的選擇權與知情權,切勿將消費者的健康安全作為政治交易的籌碼。

        如果政府接受美方要求,全面取消美豬、美牛的標示義務,將使市場陷入資訊黑箱,消費者將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物,這對於國民的健康與安全是一種重大的威脅。

開放可以談,資訊不能棄守

        消基會重申立場:「我們不反對與美方進行貿易談判,但堅決反對以犧牲消費者權益作為談判代價。」尤其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在1962年提出消費者應享有四大基本權利:安全的權利、被告知的權利、選擇的權利,以及表達意見的權利。今天,政府的談判團隊應該勇敢引用這一理念,告訴美方:農產品必須明確標示產地,這是對國民健康的基本保障。

        政府應該挺直腰桿,為國民的健康、產業發展與消費者權益,堅定立場,爭取應有的保障與尊嚴。

創新策略,反向保障消費者

        如果美方一再逼迫施壓,那麼,退而求其次,消基會提出創新「間接辨識策略」。當市場上唯有美豬、美牛沒有標示來源時,若加強肉品產地標示查察工作,使其他國家肉品標示清楚,消費者即可反向判斷未標示者可能來自美國,進而迴避風險。這雖非理想狀態,但在政治現實下,仍是保護消費者選擇權的務實手段。

        消基會具體建議如下:

        強化非美國肉品標示稽查:嚴格要求來自其他國家的肉品揭露產地,並進行定期查察與公告。

        開發肉品追溯查詢平台:建立網站或APP,供民眾掃描包裝條碼,查詢來源國、進口商、配送通路與檢驗紀錄。

        修法賦予產地未標示者為「高風險品」:將「標示不明商品」自動視為高風險,要求提高邊境檢驗比率並限制通路販售。

        透過上述制度設計,即使美方壓制標示,政府與民間仍能保有一條「資訊防火線」。

        資訊透明是民主社會的底線,食安標示不僅保障健康,更是人民選擇自由的基石。衛福部食藥署及各縣市政府應堅守標示原則,並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以強化他國標示方式建立間接保護機制,反制標示真空。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國際貿易中維持自主判斷、永續信任與公平健康的消費環境。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本文發佈後,發函請衛福部加強查察,該部回函說明如下:點擊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