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消費者在意買到瘦肉精的肉品 消基會呼籲食藥署檢出瘦肉精者應逐批檢驗 並標示萊劑

9成消費者在意買到瘦肉精的肉品 消基會呼籲食藥署檢出瘦肉精者應逐批檢驗 並標示萊劑

2025.05.21

      5月上旬,3批澳洲進口的冷凍豬腳遭檢出萊克多巴胺(又稱萊劑)0.001至0.003 ppm(百萬分之一濃度),低於我國所訂殘留容許量0.01ppm,肉品總重量70.24噸,食藥署依規定核發輸入許可,並強調合格產品放行不會公布流向,邊境查驗也不會調整強度。

      儘管該3批澳洲進口肉品符合現行法規標準,但仍引發諸多討論,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有多位立委建議衛福部應該針對澳洲豬肉肉品廠進行查廠,以及提高邊境豬肉查驗抽批比例,以安民心,經臨時提案通過,衛福部長邱泰源、食藥署長姜至剛承諾將進行研議,其中邊境抽批比例提高到20%至50%。

      為此,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消基會)於5月5日至19日之間,蒐集了1054位消費者對進口豬牛肉品管理政策的看法與建議。特此整理相關意見,以供政府施政參考,期望能制定出符合國人最大利益的進口肉品管理政策。

調查題目與結果


      在調查中顯示,購買牛豬肉品時,有80%消費者會看有無產地標示;有68%的消費者關注國產農產品CAS標誌;62%的消費者則注意有無萊劑(或瘦肉精)標示;54%消費者會檢視有無產地履歷標章;8%消費者則是不會特別注意任何標示。


       然而,實際上,消費者在消費市場上,又會看到哪些標示呢?

有67%的消費者看到產地標示;64%消費者看到國產農產品CAS標誌;有33%消費者看到產地履歷標章;有18%消費者沒有看到任何標示(章);僅有11%消費者看到了萊劑標示。

      當問到消費者在不在意買到瘦肉精的肉品時,有69%的消費者是非常在意的、有21%的消費者表示在意,因此,總計「在意」購買到瘦肉精的消費者總計有90%;而不是很在意與完全無所謂的消費者分別是8%、2%,總計有10%。

      因為在意人數高達近9成,因此,消費者希望食藥署在海關邊境檢查上的「抽驗批次」上,有64%消費者希望逐批檢驗,而27%消費者則希望一旦檢出萊劑(或瘦肉精),
就每批次都要檢驗;僅有9%的消費者主張依政府規定辦理。

      因為澳洲豬肉檢出萊劑,所以,當消基會徵詢消費者意見時,有67%的消費者主張只要含瘦肉精(或萊劑),就應要標示出來;有15%的消費者主張有檢出但未超標者,亦應標示「含瘦肉精」(或萊劑)肉品;13%消費者認為檢出未超標者,可以不標示「含瘦肉精」(或萊劑)肉品;有5%的消費者則抱持無所謂態度。

      目前政府的態度是,進口肉品檢出瘦肉精(或萊劑)但未超標者,就會同意進入國境販售。消基會請教消費者意見時,絕對不同意者有41%、不同意者有35%,合計有76%表示是不同意在國境內販售含有瘦肉精(或萊劑)的肉品;表示同意販售的消費者有20%、無所謂的消費者有4%,合計有24%。

      當消基會詢問消費者對於肉品市場(含傳統市場、超市、超商、量販店、百貨公司…等)的肉品產地標示制度的滿意程度。有41%消費者表示尚可;33%的消費者表示不滿意;13%消費者表達非常不滿意;有11%消費者是滿意的;2%的消費者表示非常滿意目前的肉品產地標示情況。

      當消基會再問到受訪消費者對於肉品市場的產地標示的信任程度。有38%消費者表示尚可;26%消費者表示不信任;20%消費者表示信任;13%消費者表示非常不信任;3%消費者表示非常信任。

      最後,消基會綜合1054位消費者對於政府在嚴格稽查肉品的產地標示一事上的看法,有67%消費者感覺政府已「冷」下來,沒有看過稽查動作;17%消費者幾乎沒有看到肉品產地標示;8%的消費者有經常看到政府展開稽查管理動作;8%的消費者則表示產地標示圖卡已模糊不清或斑駁掉落。

      針對此點,消基會搜尋各縣市衛生局稽查肉品產地標示任務時,發現在110年度時,各縣市衛生局有大規模的重點稽查與輔導業者張貼肉品產地標示作業,如攤販、早餐店、一般餐廳、自助餐便當、速食業、觀光飯店、其他餐飲場所,當時這樣的輪流稽查結果見諸媒體,看似稽查頻率似乎很高。後來的產地標示稽查工作,從縣市衛生局網站看來是一年一查,所以,讓消費者感覺好似「冷」了下來,加上張貼的標示若位置不夠清楚、標示圖案風吹日曬的難免斑駁,因此,對於消費者希望看到完整、清楚而值得信任的產地標示內容與圖案的要求,應是各縣市衛生局在滿足消費者「知情權」上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

針對本次調查,消基會的呼籲:

      近9成的消費者對於購買含有瘦肉精的肉品表示非常在意或在意,這反映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高度關注。儘管近期檢出的三批澳洲進口冷凍豬腳的萊克多巴胺(萊劑)含量均低於我國法定的殘留容許量,但這並未減少消費者對進口肉品安全性的擔憂。消基會呼籲食藥署應加強海關邊境的檢驗與標示,特別是針對進口肉品已檢出者,應該逐批檢驗並明確標示,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調查中顯示,80%的消費者會注意肉品的產地標示,68%的消費者關注國產農產品的CAS標誌,62%消費者則注意有無萊劑標示。這些數據表明,消費者在選擇肉品時,對於標示的透明度和準確性有著明確且高度的期待。然而,實際上,只有11%的消費者能看到萊劑(或無萊劑)的標示,顯示出業者在標示上的不足,進一步加深了消費者對於肉品安全的疑慮。

  1.       當被問及對政府在進口肉品管理上的態度時,76%的消費者表示不同意在國境內販售含有瘦肉精的肉品。這一數字強調了消費者對於政府監管力度的期待,顯示出希望政府能夠採取更為嚴格的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2.       在肉品產地標示的滿意度方面,41 %的消費者認為目前的標示狀況尚可,但33%和13%的消費者則表示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這反映出消費者對於標示清晰度和透明度的強烈需求。對於政府的稽查行動,67%的消費者感覺政府的稽查行動已經「冷卻」,這顯示出消費者對於政府在食品安全監管上的信任度正在下降。

  3.       因此,未來食藥署及各級縣市政府衛生局應積極聽取消費者的聲音,並加強對肉品的稽查與檢驗,制定出更符合民眾需求的進口肉品管理政策。這不僅能提升消費者的信任感,還能確保食品安全,保障國人的健康與權益。消基會呼籲食藥署和各縣市衛生局持續努力,提升肉品標示的透明度,並加強對肉品來源的查驗,以滿足消費者對於安全、健康的期待。

 

 (點選觀看圖表)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萊克多巴胺(又稱萊劑)對身體的影響

      萊克多巴胺(又稱萊劑)原先是用來治療人類的氣喘,但因其強心作用,容易導致心臟產生如心跳加速、心律不整、心肌缺血等副作用,是一種類交感神經刺激劑,因此禁用於人體,其後被使用在動物飼料中,以達到增加家畜家禽瘦肉比例、降低脂肪比例及減少飼料用量等目的。依目前CODEX的標準,人體1公斤的萊克多巴胺容許劑量是1 ppb(微克),若以體重50公斤的成年人來計算,1天最大安全攝取量即為50微克(約1天要吃進5公斤以上的豬肉)。

      但要提醒的是,經由代謝後殘留的萊克多巴胺,比較容易蓄積在如豬肝、豬腎等內臟組織,若有食用豬內臟習慣的消費者,會有較高機率攝入過量的瘦肉精,可能引發噁心、頭暈、手顫抖、心悸等症狀,同時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