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小吃潛藏基改風險

美味小吃潛藏基改風險

2016/10/07

摘要

1、消基會的工作人員在20167月初,隨機抽樣小吃攤販售食品13件樣品。

2、除了編號7號「玉米爆米花」、8號「玉米粒」和9號「玉米棒」、10號「木瓜」等4件樣品正常,未檢出基改成分外;另3件編號11號「醬油」、12號「醬油(龜甲萬)」及13號「酥炸粉」測不出基因成分;其他6件皆檢出基改成分。

3、美國非基改生物專案「Non-GMO Project」倡導「Non-GMO」產品標準,認定凡是吃基改成分飼料的家畜,其產製品都不能算是「非基改」,依此標準,台灣要吃到國際標準「非基改」定義的食品機會,幾乎是不可能。

4、許多人以為,用目測黃豆來判斷,小粒的黃豆是非基改的,大粒的則是基改作物,這是錯誤的認知,我們很難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等工具,從外觀來分辨基改、非基改作物。

5、消基會呼籲應訂定明確的黃豆、玉米分級和管理國家標準;並參考美國非基改生物專案「Non-GMO Project」倡導的「Non-GMO」產品標準,建置驗證體系與驗證標準,開發與國際接軌且適用於國內的「基改」食品的檢驗方法,落實管理與把關,讓民眾有感。

6、國內黃豆原料,高達9成以上為進口,進口的非基改食品售價,相較於國外售價,是否過於偏高?消基會呼籲應定期調查國際和國內基改、非基改和加工製品的價格,查明價差原因,導正異常偏差,維護消費者權益。

前言

    到小吃攤嚐試小吃,既經濟又美味,為台灣人小確幸生活中的重要一環。享用美食之際,與攤主話家常,攤主都很認真的說:「我們都是用非基改的,價格也比別人貴,但是我們很難知道這些是不是真的非基改食品,我們只能相信上游供應商說的。我們付了比較貴的價錢,應該買到的是非基改食品。」

    小吃攤業者在今日的經濟體系下,市場上屬於相對弱勢的族群,他們沒有抵禦能力,只能選擇相信價格和供應商的良心。但向上游追查,發現部分食材標榜「非基改」,卻仍驗出基改成分,而有些食材看起來和基改項目、技術無關(如泡麵,和基改黃豆無關),卻又標示「採用非基改產品」!

    有鑑於此,消基會特別針對小吃攤販售食品,進行採樣調查,提供國內「基改」食品現況,供消費者參考。

採樣及測試方法

    本次的基改食品初探調查,由消基會的工作人員在2016年7月初,隨機抽樣小吃攤販售的食品,共計13件樣品。檢測工作使用國際認可的「食品中轉基因植物成分定性PCR檢測方法」及「木瓜中轉基因成分定性PCR檢測方法」進行檢測。

檢測結果(請見附表)

    除了編號7號「玉米爆米花」、8號「玉米粒」和9號「玉米棒」、10號「木瓜」等4件樣品正常,未檢出基改成分外;另3件編號11號「醬油」、12號「醬油(龜甲萬)」及13號「酥炸粉」測不出基因成分;其他6件皆檢出基改成分,其中有些食品甚至無法得知原來的成分是哪種作物,這代表基改食品於控管方面,有非常大的漏洞。

 

流通國內的非基改黃豆僅有2.7% 滿街非基改食品是真?是假?

前立法委員田秋堇於201616日召開記者會表示:自《食安法》規定進口基改原料必須依海關專屬貨品分類號列後,2015年的非基改黃豆進口量達到58千公噸左右,比過去未標示分類時成長了2倍之多;而台灣自產的黃豆約200噸(理論上是非基改的,因為政府不允許種植基改黃豆,但是目前也沒有全面的調查),所以,流通在國內的非基改黃豆約僅占所有黃豆的2.7%(依食藥署統計),以比例來看,要吃到非基改的黃豆,其實是非常稀奇的事,但是全台的大小食肆都標榜「本XX皆使用非基因改造食品」,實在令人存疑。

另一個黃豆消費大國 ──「日本」, 2015年進口黃豆約300萬噸,依日本政府的管理規定,65%為基改黃豆,僅能供油脂與飼料用途,35%的非基改黃豆,則全作為豆腐、納豆、豆漿、醬油、味噌等食品加工用途,管理得清清楚楚。

 

國際Non-GMO產品標準嚴謹且可追溯

以此標準檢視台灣「非基改」食品「通通不合格」!

   美國非基改生物專案「Non-GMO Project」(美國一個非營利組織,推動基改產品的標示、品質確認和教育消費者)倡導Non-GMO產品標準應具有驗證性,並可做為:1.測試:有意義的、不斷地測試高GMO風險的輸入物;2.追溯性:供應鏈的追溯性,尤其是在測試輸入物之後;3.分流:保護合乎規定的輸入物免於被違反規定的輸入物汙染;4.制定規範:依據一致性的重要規範取得輸入物;5.標示:準確且清楚的產品標示;6.品質保證:維護一致性的運作且及時解決不合格件。

該標準認定凡是吃基改成分飼料的家畜,其產製品都不能算是「非基改」,所以市場上買到驗證過的Non-GMO產品,不只是在其產製品中,檢驗不出基改成分,像牛、羊、豬、雞、鴨、蛋、奶,甚至皮革,在生產過程中將基改的原料予以排除,才能算是真正非基改產品;以此標準衡量,台灣要吃到國際標準「非基改」定義的食品,機會很小,幾乎是不可能。

 

市售黃豆依種植及管理方式分為三級:特級(非基改且有機種植)、一級(包括非基改和基改)、和二級(基改且經過篩選),前兩種專門供應人類食用,尚有使用基因改造以追求產量,再混進其他物質,專門供應動物飼料。非基改黃豆在收成、貯藏、運送、加工等過程,都須嚴格管理,避免遭受GMO汙染。在美國國內,動物飼料以往多使用基改農產品,但是近年來為爭取消費者青睞,有些貓狗寵物的飼料都標示「非基改原料配方」。據報導,隨著消費者對健康意識要求的興起,願意付出較高價格,農民種植非基改黃豆的利潤有些優於基改黃豆,2015年美國農夫轉種非基改(或/且)有機種植黃豆的人數,超越以往。

    我國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已將基改食品列入管理,所有基改食品原料皆須標示,否則開罰。然而,對基改或非基改標示,溯源查核之外,也進行市場監測,僅符合Non-GMO產品標準6規定中的1項,難以令人信服。搜尋國內網站販售的黃豆,幾乎都寫著非基改或有機,很難找到基改黃豆。此外,缺乏完整的認證體系來確認標示的真實性,口號及標示顯得沒有任何意義。標示是否正確?消費者的權益是否受到保障?值得再作深入探討。

 

成也基改?敗也基改?  協同效應造成無法分辨基改利弊

我國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定義「基因改造」,係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生物體,產生基因重組現象,使表現具外源基因特性或使自身特定基因無法表現之相關技術。檢視基改的原理,是利用人工生化方式剪輯基因的基本化學物質「去氧核醣核苷酸(DNA)」的序列,讓原有的基因表現從A物種到B物種,例如:把蘇力菌的BT基因轉殖到玉米、黃豆、水稻等作物,讓這些作物具有抗鱗翅目昆蟲的能力。

 例如,孟山都公司生產「年年春,Roundup」(嘉磷塞)除草劑,同時也生產抗嘉磷塞的作物(黃豆、玉米等)種子,農民使用基改種子後,又使用孟山都的除草劑,不會傷及作物,但後來發現,年年春的藥性很長,農民想恢復種植非基改作物,土地仍殘留年年春的毒性,導致非基改作物無法正常生長,真是始料未及。

 

 在生物演化中,為抵抗外來的掠食者,特別是植物,為了生存,會保留對抗掠食動物的物質基因,使食用的動物中毒。人類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我們的消化道逐漸適應食物,但是近代的育種、基改這些手段,讓人類對於某些物質過敏,甚至產生急慢性中毒。像小麥,經過近百年的育種,和原始小麥的基因已經大不相同,對麵筋(麩質,gluten)過敏,在美國每年有數千人死亡,特別是兒童,這是因為某些族群的人體基因無法消化麵筋所造成,其症狀包括外表的皮膚過敏、呼吸道疾病,到過動症、妥瑞氏症等。因此,基改食品主要的問題是在於基因的作用非常複雜,人體的免疫、代謝系統也非常複雜,這2個複雜系統的協同效應,我們無法在短期內分辨利弊。

 

在中國大陸,政策上主食(米、麥)是禁用基改,但是其他非主食類作物,如基改油菜(菜籽油的原料)、木瓜(抗輪點病毒)是可以接受的,而米、麥、黃豆等可用於進行基改科學硏究,但禁止流入市場銷售,不過近年卻發現仍有部分農產品流入現象,而台灣則是完全禁止基改農產品。

 

可行的方法才可能真正檢測出基改食品

許多人以為,用目測黃豆來判斷,小粒的黃豆是非基改的,大粒的則是基改作物,但這是錯誤的認知,一般而言,除非是外觀改變的基改作物,否則,我們很難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等工具,從外觀來分辨基改、非基改作物。1980年代後期,科學家發明了聚合酶連鎖反應(英文: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縮寫:PCR),被廣泛用於基因檢測。這是利用DNA的複製能力,在特殊的酶附著特殊基因上,可以再重複複製,讓特殊基因可以在電泳凝膠成像,或是螢光顯像被觀察到。

目前除了還在發展的「數位PCRdigital PCR)」,可以定量檢驗基改基因外,傳統PCR,或是螢光PCR,又被稱為實時PCRReal-time PCRrt-PCR),或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都只能檢測鑑定作為比率定性。目前食藥署的管制標準是「非故意摻雜量3%以上,才算基改食品,須強制標示」。事實上,不太可能辦到0%的管制標準,因為某些情況下,庫存、田間會受到基改種子的汙染等無可避免的情況,所以才訂出3%允許量。而且,在檢驗實務上,市售食品大多是加工過的,就算純豆漿,經過磨、煮後,基因都會受到改變,而無法正確定量的測出。

許多人以為螢光PCR是「定量PCR」,可以定量測定基改基因數量,殊不知這是針對基因複製的熱循環次數的定量,所以被稱為「定量」,而非「基因的定量」。另一方面,國際上對於加工食品的檢測,仍是以篩選基因為主,輔以特殊基改基因檢測,因為基改作物在基改過程中,必然會留在DNA剪輯的切口DNA序列,頭段為Promoter(啟動子,啟動基因剪輯的位置),尾段為Terminator(中止子,剪輯DNA結束的DNA序列)。這就像進行整型手術,我們可能不知道填充的是什麼,但是我們可以從整型處的刀痕找到整型的證據。

然而,食藥署的管制卻是只針對特定的基改基因,這會讓檢測變成大海撈針,因為基改基因千變萬化,而檢測所用的試劑都有針對性,可能要做數10次檢測,無法「一箭中的」。這樣的檢測規定,也使檢測成本大幅提高數倍至數10倍,而且無法完全檢出各種基改基因成分。

尤其,黃豆油、玉米油、調合油、醬油、澱粉、玉米糖漿等都非常可能是基改的產品,但像這些深度加工、精煉的產品,基本上都難以測到基因,又如何去分辨3%的限值?這樣困難而不切實際的管制,若僅從末端檢驗,根本是不可能的,亟待食藥署重新思考訂定出可行的標準、驗證方法,才能真正進行管理和把關。

 

十倍市場查驗」vs.源頭管理

蔡英文總統在選舉時的食安政見是「十倍市場查驗」,但是從實務上來看,若是從最終產品檢驗,因為沒有正確且實用的檢驗方法,加上檢驗前之抽樣的代表性不足,恐淪為瞎子摸象,無法全面掌控。

台灣店家的「非基改」標語處處可見,但是事實上幾乎難以找到非基改的食用油、調味品等食材,在缺乏正確源頭管理下,形成沒有必要、無法兌現的口號。消費者付出高價,卻未能得到「非基改」食品之亂象,食藥署對基改食品的管理,實有必要再精進。

    事實上,消基會認為,目前台灣的非基改食品,進口量和本土產量極少,可以完全納入追蹤管理,聚焦在「源頭管制」,揭露和公告廠商、產品、數量,追蹤進銷存量,使其無法濫竽充數,讓中、下游廠商有跡可循,在採購時可以溯源認證;歸類為非食品級(飼料或工業用)的農產品,食品加工廠不能進貨,或從他處轉購獲得,一旦查獲,即為不合法,處以撤銷其食品生產許可,以維護合法廠商的生存權,及保障消費者的權益。雖然大多數的基改食品沒有立即的中毒危害顧慮,但是我們可以善用基改的檢測,作為食品材料溯源的手段之一,同時更是廠商誠信的證明。

本次調查不是要爆料,讓民眾人心惶惶,或是再陷入一場無聊的口水戰,大演下架秀,讓小攤商血本無回傾家蕩產。消基會呼籲,應要趕緊找到解決的方案,建立一套有序的系統來管理食物來源,讓國人生活在一個無憂的食安環境中。

結論

針對「基改」、「非基改」食品之爭論,消基會呼籲食藥署:

  1. 訂定特級(非基改且有機種植,食品級)、一級(非基改/基改、食品級/榨油級)、和二級(基改、飼料級)黃豆及玉米國家標準。
  2. 參考美國非基改生物專案「Non-GMO Project」倡導Non-GMO產品標準建置具有測試、追溯性、分流、制定規範、標示、品質保證等6項規定的Non-GMO產品驗證體系。
  3. 依食用、非食用目的,分流管理黃豆,包括運送、進口、加工等。
  4. 開發與國際接軌且適用於國內的「基改」食品(而非農產品)檢驗方法,善用科技計畫資源,並以優先用於執法目的,讓民眾有感之研究計畫,為優先補助對象。
  5. 定期調查國際和國內基改、非基改和加工食品的價格,查明價差原因,導正異常偏差,維護消費者權益。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附表)

市售商品基改成分檢驗結果

 

編號

樣品名稱

檢測結果

(檢出基因片段、種類)

收樣日期

檢測完成日期

                             檢出基改成分

1

魯豆干

5種

檢出Lectin、CaMV35S、NOS、PAT、EPSPS基因;未檢出ZEIN、NPTII、Bar基因。

2016/7/8

2016/7/13

2

豆包

5種

檢出Lectin、CaMV35S、NOS、PAT、EPSPS基因;未檢出ZEIN、NPTII、Bar基因。

2016/7/8

2016/7/13

3

百葉豆腐

4種

檢出Lectin、CaMV35S、NOS、EPSPS基因;未檢出ZEIN、NPTII、Bar、PAT基因。

2016/7/8

2016/7/13

4

油炸粉(熱狗)

7種

檢出GAG56D、WX012、ZEIN、CaMV35S、NOS、PAT、EPSPS基因;未檢出Lectin、NPTII、Bar基因。

2016/7/8

2016/7/13

5

豆干

5種

檢出Lectin、CaMV35S、NOS、PAT、EPSPS基因;未檢出ZEIN、NPTII、Bar基因。

2016/7/8

2016/7/13

6

粉圓

(青蛙下蛋)

3種

檢出Lectin、CaMV35S、NOS基因;未檢出GAG56D、WX012、ZEIN、NPTII、Bar、PAT、EPSPS基因。

2016/7/8

2016/7/13

未檢出基改成分

7

玉米爆米花

檢出ZEIN基因;未檢出CaMV35S、NPTII、NOS、Bar、PAT、EPSPS基因。

2016/7/8

2016/7/13

8

玉米粒

檢出ZEIN基因;未檢出CaMV35S、NPTII、NOS、Bar、PAT、EPSPS基因。

2016/7/8

2016/7/13

9

玉米棒

檢出ZEIN基因;未檢出CaMV35S、NPTII、NOS、Bar、PAT、EPSPS基因。

2016/7/8

2016/7/13

10

木瓜

檢出Papain基因;未檢出CaMV35S、NPTII、NOS基因。

2016/7/8

2016/7/13

未檢出基因成分

11

醬油

未檢出

2016/7/8

2016/7/13

12

醬油(龜甲萬)

未檢出

2016/7/8

2016/7/13

13

酥炸粉

未檢出

2016/7/8

2016/7/13

 

市售商品基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