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吃萊克多巴胺」連署活動 需要你

「拒吃萊克多巴胺」連署活動

需要你!

連署活動已截止!

2020/10/20

  蔡英文總統於今年(109年)8月28日宣布開放使用萊克多巴胺美國豬肉與30月齡以上牛肉自110年1月1日進口。消基會立即發出聲明稿,強烈表達反對之立場並婉拒出席任何與產地標示相關之會議。站在消費者權益的角度,政府有必要維護品質安全、價格合理的消費環境。本會並不反對政府在經過審慎評估食品風險前提下,開放美國牛肉或豬肉進口,讓消費者有更多選項。然而,以萊克多巴胺飼養牲畜(牛、豬、火雞),不但有違動物福利,對消費者健康也存在疑慮。

|

短期內促進肌肉成長,同時產生動物的緊迫反應

|

  萊克多巴胺(萊劑)原申請為氣喘用藥,但在美國未獲通過;藥廠轉作為飼料添加物。藥理學上,萊劑具二大特性,即是β促效劑,且會與TARR1受體作用,前者的特性會增進蛋白合成,肌肉增加、脂肪減少(即瘦肉精的作用),以及心血管副作用;後者的動物研究發現會影響心血管作用及行為(如豬的躁動與侵略性)。此外,有關萊劑的動物毒性研究,皆以其母結構為主,但萊劑已知會產生四種代謝物,也檢測到牛、狗、鼠的肝臟、腎臟,都有這四種代謝物殘留。

|

  作為飼料添加物的效益,以豬隻為例,在上市前(屠宰)28天,於飼料添加萊劑20ppm,可使每頭豬增加瘦肉5公斤,降低脂肪3公斤,節省飼料18.5公斤。對生產者而言,確實是好東西。但是從動物福利觀之,萊劑會促進心跳加速、腎上腺素分泌上升,形同豬隻一路跑馬拉松直到被屠宰為止。由此可知萊劑並非畜牧產業必要之生產要素,我國業者被禁止使用,一樣可以養出品質優良的豬隻。近來美國肉品供應商為了滿足出口市場之規範,也要求合約農場不再使用萊劑,包括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公司、JBS美國公司、泰森食品(Tyson)以及荷美爾(Hormel)等,已占美豬總產量的62%。關心動物福利之消費者實有必要呼籲生產萊劑之業者停止生產與販售。

|

PA207070.JPG

|

除心血管疾病患者,神經精神毒性風險皆未釐清

|

  台灣毒物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毒理學博碩士學位學程李志恒教授指出,用毒理學探討:藥品與食品安全的基本假設不同,藥品被假設是不安全的,故需確認其安全有效後始可上市;食物則相反,除了食品添加物或汙染物需要訂定相關檢測標準外,基本上被假定為安全。萊劑不是藥品,也不是食品中的添加物或汙染物,角色定位不明,在風險評估與管理上顯得突兀。所以美豬(牛)事件的根本問題就是缺少萊劑的完整風險評估。

|

  李教授指出,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2018年訂出萊劑標準,但引用的數據是僅有6位健康受試人的國際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JECFA)資料,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認為該實驗僅為初步結果,且並非真正的無作用(NOEL;no observed effect level)數據,加上沒有雙盲實驗設計,結果可能有偏差。

|

  風險評估程序包括危害識別,然後是該毒物是否有劑量反應關係比,同時人體暴露的量有多少,才能做科學評估,但目前萊劑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神經精神毒性,皆未釐清,加上有些動物試驗出現子宮肌瘤、子宮肌肉增生等,現有科學資料不足,數據應該要補強以臻周延。除此之外,精神科醫師蘇偉碩也表示,瘦肉精對身體的影響是全身性的,雖然政府說要吃大量才會有危害,但事實上,長期低劑量的接觸更危險,不僅影響生殖力、癌症轉移風險提高,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加重。

|

「拒吃萊克多巴胺」聯署活動,需要你

|

  由於萊克多巴胺並非牲畜生長必須之要素,且有害動物本身;對於消費者健康影響仍需要更完整之科學數據,因此消基會提出「拒吃萊克多巴胺」訴求,期待透過全民運動,讓政府正視「民之所欲」,甚至將民眾的聲音作為經貿談判最有利的武器。截至目前,本活動已獲全國家長協會暨校園食安委員會、全國家長會長聯盟、台灣婦少權益關懷協會、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台灣優良農業跨域供應鏈整合協會,民間反瘦肉精聯盟,農民聯盟協會,養豬協會等單位的支持。

|

網頁用圖-02.png支持「拒吃萊克多巴胺」活動的民眾(組織、單位),歡迎參與連署。在推動此連署活動之際,也期待國內餐廳業者、食品加工業者響應,自我宣示:「營業場所或所生產之畜產品絕不使用萊克多巴胺。」並將相關內容傳送給消基會公布,一起讓萊克多巴胺在台灣消失。網頁用圖-03.png

|

關於11/22反萊豬遊行,關心消費者來電詢問,本會說明如下:
1. 11/22日反萊克多巴胺抗議一事,發動單位仍須開會討論細節。
2. 今天本會接獲消費者來電話建議,反萊克多巴胺活動要周延討論細節和後續的作為,以蓄積更多民眾力量參與,本會甚表同意,定當慎重以對。
3. 惟本會正值第19、20屆董監事會交接之際,因此,後續行動事宜,將待新團隊正式上任後,全面、周延的討論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