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號522期

2024年10月號522期

文章篇目

 

 //本期搶先看//

 

熱門話題

 

舊瓶舊酒 vs. 舊瓶新酒:OTT消費者權益何在?

前言:從OTT問世以來,逐步改變了人們觀看影音節目的習慣,尤其各家平臺為搶攻訂閱率,不時以促銷方案、獨家內容吸引消費者,可謂百花齊放,目不暇給。在此OTT蓬勃發展的情況下,我們也必須了解消費權益應關注的面向。

文/黃葳威(消基會媒體委員會召集人、政大廣電系教授、數位傳播文化行動實驗室執行長)

圖片來源/Pixabay

  

  

   

   

封面故事

 

護眼檯燈選購與使用教戰守則

前言:眼睛要能視物,需有足夠的光亮。在閱讀、寫字、使用3C電子產品時,透過檯燈來提供照明,要考慮哪些面向,才能充分護眼?選購時又應仔細分辨哪些標示?讀畢本文,輕鬆掌握要訣。

文/蕭弘清(消基會日用品委員會委員、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機系)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擺脫視茫茫    老花鏡片配戴攻略

前言:無論年輕時視力多良好,步入40歲,老花眼早晚會來報到,無人能避!現在光學鏡片的技術不斷精進,單焦、多焦鏡片,以至多焦隱形眼鏡等都可以解決老花的問題。不同的產品各有其適用對象及特性,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鏡片?由專業驗光師(Optometrist)為大家解說。消費者配鏡時也務必把個人的用眼習慣、希望得到的視覺品質告知驗光師,充分溝通,驗光師才能針對所需提供專業建議。

文/李少芬(特約採訪編輯)

圖片來源/Pexels、Pixabay、Shutterstock

   

科技時代而生的眼睛保險:給消費者的建議

前言:長者隨著年齡增長,眼睛逐漸退化而有疾病風險。此外,大多數人的工作和生活離不開3C產品,但長時間使用3C產品恐導致眼睛退化速度加快,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眼疾的發生,有年輕化趨勢。保險業者因而推出了針對眼睛的保單,形式各有不同,本文除說明其中差別、選擇保險的考量因素,也提醒潛在的理賠糾紛,助消費者做出適宜決定。

文/曾鹿鳴(消基會中區分事務所委員、逢甲大學金融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專任教授)

圖片來源/Pexels

   

 

消費論壇

 

從指示用藥價格的調查談政策決定的兩難

前言:主管機關如認為不宜將指示藥品全部移出健保給付範圍(如兒童用藥、特殊族群病患用藥、臨床用藥必需、公共衛生政策用藥必需),不宜由民眾至地方藥局自行購買服用,仍需由醫師診斷、開藥,較能維護兒童、特殊族群病患健康權益,則應積極迅速修法,並送經立法機關審議通過,以免違反法遵的情形,繼續存在。

文/吳榮達(消基會董事長、執業律師)

   

 

 

  

申訴台上

    

國外訂房環境不如預期  保留證據以利處理

前言:消費者若遇訂房環境髒亂等情況,建議立即聯絡業者,並拍照存證,而與業者協商的過程,也建議消費者留存紀錄,以防業者事後不願或未依溝通結果賠償,後續可作為申訴處理之證明。

文/林大偉(消基會義務律師、執業律師)

圖片來源/Pexels

    

 

熱門話題

 

福島五縣食品全面開放 食品安全討論

前言:衛生福利部7月23日預告修正「停止輸入查驗之日本食品品項別及其生產製造地區」及「輸入日本特定食品應檢附輻射檢測證明向查驗機關申請查驗」兩草案,在60天的預告期間內蒐集各界意見。此次預告修正,對食品安全影響層面如何?是否有健康方面的隱憂?

文/王正方(消基會食品委員會委員、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餐飲管理科)

圖片來源/Pexels、Pixabay

   

石墨烯紡織品正夯 真無所不能?!

前言:標榜添加石墨烯的產品應用於各領域,成為近幾年廣受熱議的話題。究竟石墨烯材料的原理特性、實際效果為何?有關製程疑慮及仍待確認之宣稱,消費者怎麼分辨?本文進一步說明。

文/羅  素(特約採訪編輯)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從禁藥爭議到臨床實踐的「靜脈雷射」

前言:我國職籃選手林書豪因足底筋膜炎而進行靜脈雷射,後續引發熱議。透過醫師說明,讓讀者初步認識靜脈雷射為何違反運動禁藥規範?若在醫療領域,該如何應用?治療對象又有哪些限制?

文/連偉志(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復健學科臨床副教授、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嘉成高齡醫學研究中心執行秘書、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黃凱琪(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教學中心不分科住院醫師)     

   

   

消費生活

 

環保冰塊 兼具保冷與永續

前言:您知道冰塊也能「環保」嗎?尤其與一般冰塊不同的是,可以減少水資源浪費、避免微生物污染。文章從材質選擇說明到使用方式,我們在享受清涼的同時,也能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文/陳玟伶(消基會檢驗委員會委員、國立臺灣大學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食品安全中心組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滴魚精揭祕 營養補給知多少?

前言:在大眾對滴雞精都耳熟能詳後,市場又推出滴魚精產品,企圖攻占消費者的荷包。本文介紹滴魚精的製程、功效及營養價值,在攝取上應多留意的族群、選購和飲用要點等,消費者購買前應先了解相關產品是否適合己用。

文、圖/陳姿吟(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圖片來源/Pexels、Pixabay、Shutterstock

   

從餐桌到垃圾桶 剩食的反思與行動

前言:保存不當、消費過剩的食物,最終時常淪為廚餘,不僅增加環境負擔,更加劇全球糧食資源的分配不均。生在地球村的我們,該如何重新思考食物的真正價值,並付諸行動?

文/李少芬(特約採訪編輯)

圖片來源/Pexels、Pixabay

    

    

消費柯南

 

2024黃魚、午魚及鱸魚 動物用藥殘留調查測試

前言:吃魚能增進身體健康,但不小心吃進含有動物用藥的魚類,恐將危害健康,引起食安疑慮。黃魚、午魚及鱸魚是市面上常見的水產,為了解其中動物用藥殘留狀況,本次共採樣25件進行調查測試,結果2件分別檢出非核准使用於水產之「恩氟喹啉羧酸(enrofloxacin,殺菌劑)」、「磺胺甲基噁唑(sulfamethoxazole,抗生素)」,是否合於規範,有待主管機關認定。

文/檢驗部

樣品拍攝/出版部

圖片來源/Pixabay

 

       

急診科普

 

人助自助──我的家人被送到急診前,我可以先做

前言:日常生活中難免有身體不適的時候,當出現頭痛、頭暈、胸痛、呼吸困難或喘、腹痛、發燒,可等待症狀自行緩解還是應立刻就醫?若需要送急診,在救護車到來前,先採取哪些措施?

文/陳世英醫師(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外傷民眾到院前的基本認識

前言:人生在世,難免遇到創傷。了解可先自行照護再到醫院就診的外傷種類、護理方法,以及高風險個案的處置要點,才能在面臨創傷時不手忙腳亂,迅速判斷嚴重緊急程度,讓創傷得到適宜的醫療。

文/賴慶元(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急重症部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Pixabay

   

    

健保專欄

   

居家醫療照護2.0 實現「在地老化」目標

文字整理/出版部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圖片來源/Pexels、Pixabay、Shutterstock

  

  

     

點我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