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號517期

2024年5月號517期

文章篇目

 

 //本期搶先看//

 

滋補強身

 

燕窩傳奇——挑選燕窩有撇步

前言:燕窩貴為歷史久遠的養生珍品,市售價格高昂、名稱多樣,本文將說明其定義與分類;而燕窩的功效有哪些?該如何鑑別燕窩的真、偽、優、劣?全都報您知!

文、圖/林源泉(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消費論壇

 

上善若水之中醫養生

前言:中醫養生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養生之道,不同的學派著重要點不同,各具所長;近幾年全球開始重視中醫及傳統醫學,臺灣的中醫在與西醫併行的醫療體系中,也取得良好成效。

文/胡峰賓(消費者報導雜誌發行人、執業律師、臺灣大學法律所博士、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班、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碩士、法國Aix-Marseille大學法律碩士)

 

   

養生有道

 

夏季養生

順應四時 延年益壽

前言:中醫認為養生需順應四時節氣、自然變化,而夏季養生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農曆45月,此時氣候炎熱,易大汗淋漓,恐影響心臟機能,故以養心為主;第二階段為農曆6月,因濕熱多雨,易影響脾胃功能,故以養脾健胃為主。

文、圖/詹永兆(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圖片來源/Pixabay
 
  

淺談《內經》論養生——以養神為重

前言:《黃帝內經》是中醫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強調人體的氣血運行與心神相互影響,故「養神」實為養生之重;通過調節內外,達到自我與環境的平衡,以祛病強身、常保康健。

文/蔡三郎(消基會中醫藥委員會召集人、台灣中醫藥品質醫學會理事長)

圖片來源/Pexels

 

活得好,健康無憂:中醫傳統觀念下的養生之道

前言:提供中醫觀點的養生保健方法,由多個面向來實踐及培養,達到身心平衡、健康無憂!

文/何紹彰(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台灣中醫藥品質醫學會常務監事、中西醫師)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從系統疾病認識中醫養生保健

前言:本文以各分科系統疾病為主軸,說明中醫五臟養生保健概念,順應四時節氣、注重內外平衡,可達強身益壽之效。

文/吳美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林幼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林亭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診斷科)、廖元敬(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陳沛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林詩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診斷科)、黃升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滋補強身

 

生津止渴,護肝防癌 話青梅

前言:梅子酸爽可口,市售許多相關產品如烏梅湯、脆梅、話梅、梅酒……。梅子富含有機酸類,有生津止渴、促進消化、護肝防癌等功能,謹記食用宜忌,有益身體健康。

文/李耿誠(耿誠中醫診所院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中醫衛教

    

現代中醫如何治病?

前言:時代進步下,現代中醫在病情診斷、知識學習等方面與傳統上有哪些不同?而除了慢性疾病改善外,中醫亦能有效治療急症症狀,並可彌補西醫治療之不足。

文/陳潮宗(副教授、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中醫衛教大補帖:中醫藥安全諮詢服務計畫

前言:本文介紹中醫藥安全諮詢服務計畫的緣起及中醫藥安全諮詢服務平台網站使用說明,提供讀者參考。

文/陳博淵(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彰化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專科保健

 

健脾益胃,常保康健!

前言:中醫脾胃觀泛指為現代醫學中消化系統概念,而其實消化道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本文將闡述中醫在脾、胃、腸的保健觀點及養生守則,一同來了解!

文/陳光偉(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糖尿病的中醫觀點與因應

前言:自中醫角度而言,糖尿病症狀亦可稱為「消渴」,需要長期調理與持續控制,以降低導致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文/蘇守毅(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執行長)

圖片來源/Pexels

 

永保腎安──中醫對腎臟病的保健與治療

前言:本文從中醫面向帶讀者了解慢性腎臟病患者如何減緩症狀,並提供不同階段的治療法則,包括食療、處方濃縮中藥及飲食建議;應將「預防勝於治療」觀念落實於生活中,重視早期慢性腎臟病防治,才是良好的顧腎之道。

文/陳俊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一直咳都不會好,怎麼辦?中醫治咳的重點與保養

前言:咳嗽本身並非疾病,而是症狀的表現,找到咳嗽的原因才能將其根治。中醫治咳主要分為外感與內傷,也說明自中醫角度出發,如何進行咳嗽的預防保健。

文/林經偉(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主任)、何宗融(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兼中醫部副院長)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養心安神治不寐 中醫助您有好眠

前言:失眠為現代人常見文明病之一。中醫治療根據個人體質與症狀進行不同證型的診斷,並通過中藥、食療藥膳及穴位針灸、按摩等方式,來緩解睡眠障礙的困擾。

文/吳炫璋(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部長兼中醫婦科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

 

人體最要排的毒是「濕氣」~改善水腫體質!

前言:身體內濕氣重竟然容易水腫?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水腫體質?中醫認為水腫病主要與肺、脾、腎相關,也需注意可能由其他疾病所引起;可通過藥膳茶飲及穴位按摩改善體質,讓您不再煩惱!

文/陳建輝(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馨(澄觀中醫診所副院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失智防治

 

預防失智症的中醫解方

前言:中醫學上認為失智症的病因主要源於七情失調,本文進一步說明其病理學說及臨床出現症狀等,並提供中醫的湯藥治療方法與預防建議。

文/陳旺全(國際東洋醫學會總會長、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講座教授、日本大學醫學部醫學博士、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聰明用藥跟飲食,顧腦防失智!

前言:正確使用中藥有助於減緩腦部退化、維護大腦功能,但需注意,未經諮詢專業醫師或依醫囑指導,自行濫用中藥反而可能會對腦部和身體產生傷害,以及增加罹患失智的風險,不可不慎。

文/林舜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癌症照護

 

癌症預防與治療:中醫藥扶正之道

前言:對於接受癌症相關治療的患者,中醫藥的應用主要在減輕副作用、恢復體力;以西醫療程結合中醫調理,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及降低復發風險。

文/許中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暨中醫學系教授、財團法人臺東縣私立芸生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中西醫照護:癌症防治

前言:本文自中醫觀點說明癌症發生的原因及預防保健方法;癌症病人在接受西醫常規治療時,若配合中藥、針灸等中醫整合調理,能獲得更好的照護品質。

文/李以荍(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內科主治醫師、台灣中醫藥品質醫學會秘書長)

圖片來源/Pexels

 

中醫抗癌飲食~讓您吃得更健康

前言:癌症治療可能會影響身體的營養吸收,而癌症的惡病質及厭食症更是營養不良的主因。中醫認為食物與藥物一樣,皆有其不同的性味、效果,依個人體質及病情狀況進行飲食選擇,有助於防治癌症。

文/黃澤宏(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部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

  

    

改善過敏

 

調整體質,擺脫過敏

前言:過敏的不適總是讓人心煩!本文從中醫角度說明哪些因素會引發過敏?而不同特徵的體質又如何透過茶飲及藥膳來調理,提供讀者參考。

文/張廷堅(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長、高雄市中醫師公會榮譽理事長、張廷堅中醫診所院長五代中醫傳人)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認識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影響

前言:在臺灣,不少比例的過敏性鼻炎疾病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會轉變為氣喘且併發咳嗽的狀況,不可輕忽。

文/林永農(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6、7屆理事長、行政院政務顧問)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過敏性鼻炎的中藥穴敷保健

前言:約有8成的過敏性鼻炎在患者20歲前發生;中醫體質上大致可分為肺熱及虛寒兩種,而針對虛寒體質能使用中藥穴敷療法,有助於緩解相關症狀。

文/蔡明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

   

兒童過敏性疾病的治療與調養

前言:現今兒童的過敏性疾病盛行,尤其是過敏性鼻炎、氣喘問題多,如何通過中醫進行治療與保養?一併提供日常生活的預防衛教,讓家長放心!

文/張景堯(消基會監察人、同仁堂中醫診所)、翁子茵(雙連同仁中醫診所)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打造不生病的體質:中醫調理兒童免疫力

前言:兒童較常見有呼吸道與腸胃道系統問題,透過中西醫共治過敏性疾病,並搭配中醫藥及飲食作息調理,進而平衡免疫力、改善體質。

文/顏宏融(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點我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