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 捐款支持 & 訂閱雜誌 >
- 雜誌線上購買訂閱 >
- 專刊訂購區 >
- 家醫專刊 我的家庭醫師
家醫專刊 我的家庭醫師
家醫專刊 我的家庭醫師 2025年5月號|529期
- 99
- 支付
- LINE Pay
- 綠界科技 - 信用卡
- 自動櫃員機
- 網路 ATM
- 物流運費
- 郵局寄送(購買單本以平信收件) 0 元
- 郵局寄送(購買單本以掛號收件) 20 元
- 郵局寄送(長期訂閱請選此) 0 元
家庭醫師作為個人、家庭、社區的健康捍衛者,
致力提供民眾身心完善照顧。
從國人常見慢性病——糖尿病改善方法、
日常生活的健康管理資訊,
及失眠、戒菸、旅遊醫學等備受關注議題,
到潛在的感染風險和疫苗接種須知,
家庭醫師全方位守護,
從幼到老都安心無虞!
文章篇目
//本期搶先看//
門診諮詢
淺談失眠診療 前言:面對睡眠困難,我們可以先嘗試哪些方法?若試過仍持續失眠,則建議就診;助眠藥物為較常使用的治療選擇,謹遵醫囑、定期追蹤,才能舒服入睡沒煩惱。 文/張皓翔(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
消費論壇
家醫之道在人間——從疾病預防到全人照護
前言:逐步邁入高齡化與慢性病盛行的時代,家庭醫師不再只是「看病的第一站」,而是每一位社區居民全程健康管理的守護者;家庭醫學強調「以人為本」理念,疾病治療之外,更重視預防、健康促進及長期陪伴。
文/胡峰賓(消費者報導雜誌發行人、執業律師)
糖尿病照護
糖尿病:先從認識「醣」類食物開始
前言:日常生活之中,不少糖尿病患者為了控糖而減少攝取含糖飲食,但為什麼仍會導致血糖波動和體重增加?由醫師來告訴您,怎麼分辨糖與醣的不同,並輔以規律運動、適時用藥,穩定病情。
文/張嘉興(頂埔中心診所院長)、黃振國(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診所院長)
圖片來源/Pixabay
面對甜蜜魔咒的心路歷程
從得知到接受,並重建新生活的糖友感悟
前言:藉由分享糖友的心路歷程,希望能讓讀者們不再對糖尿病感到憂懼,而能作為尋覓身心健康與生活平衡的新轉機。
文/許惠春(博新小兒科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
圖片來源/Pexels、Pixabay
降糖護心腎:新世代的血糖藥物
前言:對許多糖尿病病人而言,最大的擔憂來自心血管疾病危機和腎功能衰退,不過隨著醫療發展,出現新興的糖尿病治療藥物,在控糖之外亦能維護心腎健康,帶您進一步認識。
文/林義傑(同心海華診所主治醫師、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秘書長)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糖尿病全人照護 共創無憂未來
前言:因應糖尿病漸趨年輕化及臺灣社會高齡化等形勢,為讓國人獲得愈加完善醫療支持,糖尿病全人、全程照護的推動勢在必行,除了改善個人健康外,亦是促進群體福祉之策。
文/陳宏麟(陳宏麟診所院長)、曾兆麗(陳宏麟診所營養師)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健康管理
減重到健康的新契機
相關疾病盛行率、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新興療法介紹
前言:肥胖為現代社會常見的文明病,除影響身材外,更是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成因;本文說明各種飲食控制方法的效果、風險,及建議的運動訓練方式,也介紹減重藥物治療,提供讀者參考。
文/李祥和(消基會衛生福利委員會委員、康合診所醫師、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監事)
圖片來源/Pexels
營養素指南:打造健康基礎,從均衡飲食到補充品
前言: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有時很難留意飲食是否均衡,也因此讀者可能會想了解,究竟要不要攝取營養補充品?在選擇與使用上應小心之處?細讀本文,助您擁有健康體魄!
文/曹玉婷(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門診中心副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Pixabay
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面面觀
前言:隨著健康意識提升,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成為預防疾病和早期發現的重要手段。本文說明相關內容及其對提升全民健康的貢獻,並探討醫病共享決策在健康管理中的角色。
文/李侑珊(國泰綜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科主治醫師)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揭開痛風迷思 重拾關節健康
前言:臺灣痛風盛行率在全球位居前段,不少人飽受痛風之苦卻無計可施。讀者應先對導致痛風的原因、機制、臨床病程表現及診斷治療資訊有所認識,並落實自我管理,讓痛風不來打擾!
文/劉大維(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陳正裕(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科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對抗肌少症,現在開始!
前言:肌少症的發生由許多因素導致,更可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其治療及預防的關鍵原則是肌力訓練配合充足營養,此外,提升國人對肌少症的認知,時常自我檢視,活動力才不受限制!
文/林安民(安民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美國運動醫學會個人教練 ACSM-CPT)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門診諮詢
戒菸門診有效協助戒菸成功
前言:吸菸對健康的危害已有許多研究證實,為了有效達到減少菸害的目標,政府除制定法律來加以管理外,也實施相關計畫及提供多元管道幫助吸菸者戒菸,一起了解重要資訊!
文/陳全裕(消基會雲嘉南分事務所委員、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圖片來源/Pexels、Pixabay、Shutterstock
旅遊醫學門診:讓您出國旅行多一層保障、多一分安心
前言:航空的發展及便利,使得人們在國際間移動頻繁,因此旅遊醫學門診更顯重要。常見的問題如水土不服、高山症、當地傳染病等如何避免?若回家後才出現症狀該怎麼辦?審慎評估風險,出遊更加放心!
文/李芷婷(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疫苗防護
肺炎鏈球菌疫苗新進展
前言:國人十大死因中,肺炎一直名列前茅,肺炎鏈球菌則是引起細菌性肺炎的主要病菌,常於感冒時併發;而其疫苗研發歷程已久,也有因應不同血清型及使用族群的接種方針,為廣泛大眾提供更多防護。
文/周杰穎(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吳至行(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部主任)
季節性流感疫苗 如何幫助預防流感?
前言:主要好發於秋冬季節的流感,逐漸出現全年化現象,而接種疫苗是目前公認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再配合正確衛教措施,讓民眾遠離流感折磨!
文/柯韋媛(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張家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estock
RSV:隱形的健康威脅!你應該知道的預防和保護措施
前言:感染RSV對嬰幼兒及年長者的威脅不容小覷,本文由醫師解說其傳播特性、疾病風險,接種疫苗考量、建議對象等,平時即提高警覺,以妥善維護全家人健康。
文/康曉妍(聯新國際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郭玠廷(聯新國際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
圖片來源/Pexels
了解新冠疫苗接種的重要性
前言:新冠疫情影響雖趨緩,但其病毒株仍持續變異,過往施打的疫苗恐已不具足夠防護力;因此建議民眾接種新版疫苗,尤其高風險族群如慢性疾病患者、65歲以上長者和兒童等,以防併發重症威脅。
文/黃獻樑(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臨床助理教授)
圖片來源/Pexels
麻疹來襲!風險及防範策略知多少?
前言:麻疹疫情於各國間蔓延,造成不少民眾人心惶惶,有哪些臨床症狀、風險警示、預防對策?本文完整告訴您;做好正確與足夠的準備,保護自身同時也保障他人。
文/鄭暐霖(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帶狀疱疹全攻略:從疾病認識到疫苗預防,一次搞懂!
前言:罹患帶狀疱疹不僅會引發劇烈疼痛,還可能帶來長期併發症。透過本文的介紹,帶您知曉怎麼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守護自身與家人健康!
文/周志傑(恩主公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更多
中醫養生專刊 2024年5月號|517期
中醫看待養生,著重陰陽調節、人體與環境的平衡。 中醫養生之法,帶您一探究竟: 以滋補強身品、各專科保健、失智防治、癌症照護及改善過敏體質等範疇, 了解如何達到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成效。 文章篇目 //本期搶先看// 滋補強身 燕窩傳奇——挑選燕窩有撇步 前言:燕窩貴為歷史久遠的養生珍品,市售價格高昂、名稱多樣,本文將說明其定義與分類;而燕窩的功效有哪些?該如何鑑別燕窩的真、偽、優、劣?全都報您知! 文、圖/林源泉(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點我看全文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消費者報導》雜誌2024年5月號 消費論壇 上善若水之中醫養生 前言:中醫養生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養生之道,不同的學派著重要點不同,各具所長;近幾年全球開始重視中醫及傳統醫學,臺灣的中醫在與西醫併行的醫療體系中,也取得良好成效。 文/胡峰賓(消費者報導雜誌發行人、執業律師、臺灣大學法律所博士、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班、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碩士、法國Aix-Marseille大學法律碩士) 養生有道 夏季養生 順應四時 延年益壽 前言:中醫認為養生需順應四時節氣、自然變化,而夏季養生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農曆4、5月,此時氣候炎熱,易大汗淋漓,恐影響心臟機能,故以養心為主;第二階段為農曆6月,因濕熱多雨,易影響脾胃功能,故以養脾健胃為主。 文、圖/詹永兆(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圖片來源/Pixabay 淺談《內經》論養生——以養神為重 前言:《黃帝內經》是中醫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強調人體的氣血運行與心神相互影響,故「養神」實為養生之重;通過調節內外,達到自我與環境的平衡,以祛病強身、常保康健。 文/蔡三郎(消基會中醫藥委員會召集人、台灣中醫藥品質醫學會理事長) 圖片來源/Pexels 活得好,健康無憂:中醫傳統觀念下的養生之道 前言:提供中醫觀點的養生保健方法,由多個面向來實踐及培養,達到身心平衡、健康無憂! 文/何紹彰(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台灣中醫藥品質醫學會常務監事、中西醫師)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從系統疾病認識中醫養生保健 前言:本文以各分科系統疾病為主軸,說明中醫五臟養生保健概念,順應四時節氣、注重內外平衡,可達強身益壽之效。 文/吳美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林幼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林亭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診斷科)、廖元敬(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陳沛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林詩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診斷科)、黃升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滋補強身 生津止渴,護肝防癌 話青梅 前言:梅子酸爽可口,市售許多相關產品如烏梅湯、脆梅、話梅、梅酒……。梅子富含有機酸類,有生津止渴、促進消化、護肝防癌等功能,謹記食用宜忌,有益身體健康。 文/李耿誠(耿誠中醫診所院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中醫衛教 現代中醫如何治病? 前言:時代進步下,現代中醫在病情診斷、知識學習等方面與傳統上有哪些不同?而除了慢性疾病改善外,中醫亦能有效治療急症症狀,並可彌補西醫治療之不足。 文/陳潮宗(副教授、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中醫衛教大補帖:中醫藥安全諮詢服務計畫 前言:本文介紹中醫藥安全諮詢服務計畫的緣起及中醫藥安全諮詢服務平台網站使用說明,提供讀者參考。 文/陳博淵(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彰化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專科保健 健脾益胃,常保康健! 前言:中醫脾胃觀泛指為現代醫學中消化系統概念,而其實消化道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本文將闡述中醫在脾、胃、腸的保健觀點及養生守則,一同來了解! 文/陳光偉(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糖尿病的中醫觀點與因應 前言:自中醫角度而言,糖尿病症狀亦可稱為「消渴」,需要長期調理與持續控制,以降低導致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文/蘇守毅(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執行長) 圖片來源/Pexels 永保腎安──中醫對腎臟病的保健與治療 前言:本文從中醫面向帶讀者了解慢性腎臟病患者如何減緩症狀,並提供不同階段的治療法則,包括食療、處方濃縮中藥及飲食建議;應將「預防勝於治療」觀念落實於生活中,重視早期慢性腎臟病防治,才是良好的顧腎之道。 文/陳俊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一直咳都不會好,怎麼辦?中醫治咳的重點與保養 前言:咳嗽本身並非疾病,而是症狀的表現,找到咳嗽的原因才能將其根治。中醫治咳主要分為外感與內傷,也說明自中醫角度出發,如何進行咳嗽的預防保健。 文/林經偉(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主任)、何宗融(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兼中醫部副院長)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養心安神治不寐 中醫助您有好眠 前言:失眠為現代人常見文明病之一。中醫治療根據個人體質與症狀進行不同證型的診斷,並通過中藥、食療藥膳及穴位針灸、按摩等方式,來緩解睡眠障礙的困擾。 文/吳炫璋(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部長兼中醫婦科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 人體最要排的毒是「濕氣」~改善水腫體質! 前言:身體內濕氣重竟然容易水腫?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水腫體質?中醫認為水腫病主要與肺、脾、腎相關,也需注意可能由其他疾病所引起;可通過藥膳茶飲及穴位按摩改善體質,讓您不再煩惱! 文/陳建輝(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馨(澄觀中醫診所副院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失智防治 預防失智症的中醫解方 前言:中醫學上認為失智症的病因主要源於七情失調,本文進一步說明其病理學說及臨床出現症狀等,並提供中醫的湯藥治療方法與預防建議。 文/陳旺全(國際東洋醫學會總會長、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講座教授、日本大學醫學部醫學博士、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聰明用藥跟飲食,顧腦防失智! 前言:正確使用中藥有助於減緩腦部退化、維護大腦功能,但需注意,未經諮詢專業醫師或依醫囑指導,自行濫用中藥反而可能會對腦部和身體產生傷害,以及增加罹患失智的風險,不可不慎。 文/林舜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癌症照護 癌症預防與治療:中醫藥扶正之道 前言:對於接受癌症相關治療的患者,中醫藥的應用主要在減輕副作用、恢復體力;以西醫療程結合中醫調理,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及降低復發風險。 文/許中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暨中醫學系教授、財團法人臺東縣私立芸生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中西醫照護:癌症防治 前言:本文自中醫觀點說明癌症發生的原因及預防保健方法;癌症病人在接受西醫常規治療時,若配合中藥、針灸等中醫整合調理,能獲得更好的照護品質。 文/李以荍(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內科主治醫師、台灣中醫藥品質醫學會秘書長) 圖片來源/Pexels 中醫抗癌飲食~讓您吃得更健康 前言:癌症治療可能會影響身體的營養吸收,而癌症的惡病質及厭食症更是營養不良的主因。中醫認為食物與藥物一樣,皆有其不同的性味、效果,依個人體質及病情狀況進行飲食選擇,有助於防治癌症。 文/黃澤宏(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部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 改善過敏 調整體質,擺脫過敏 前言:過敏的不適總是讓人心煩!本文從中醫角度說明哪些因素會引發過敏?而不同特徵的體質又如何透過茶飲及藥膳來調理,提供讀者參考。 文/張廷堅(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長、高雄市中醫師公會榮譽理事長、張廷堅中醫診所院長五代中醫傳人)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認識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影響 前言:在臺灣,不少比例的過敏性鼻炎疾病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會轉變為氣喘且併發咳嗽的狀況,不可輕忽。 文/林永農(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6、7屆理事長、行政院政務顧問)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過敏性鼻炎的中藥穴敷保健 前言:約有8成的過敏性鼻炎在患者20歲前發生;中醫體質上大致可分為肺熱及虛寒兩種,而針對虛寒體質能使用中藥穴敷療法,有助於緩解相關症狀。 文/蔡明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 兒童過敏性疾病的治療與調養 前言:現今兒童的過敏性疾病盛行,尤其是過敏性鼻炎、氣喘問題多,如何通過中醫進行治療與保養?一併提供日常生活的預防衛教,讓家長放心! 文/張景堯(消基會監察人、同仁堂中醫診所)、翁子茵(雙連同仁中醫診所)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打造不生病的體質:中醫調理兒童免疫力 前言:兒童較常見有呼吸道與腸胃道系統問題,透過中西醫共治過敏性疾病,並搭配中醫藥及飲食作息調理,進而平衡免疫力、改善體質。 文/顏宏融(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99護理專刊 2023年12月號|512期
醫療院所中的護理人力占多數,照料患者、注意患者病情、與醫師來回溝通……,忙碌程度可想而知! 國內護理發展、國際競爭力,專業團體的推動功不可沒;培育人才不易,改善醫療環境勢在必行,需仰賴多單位一同努力。 現今護理照護拓展至全方位:專科護理、傷口造口、腎臟保健、個案管理、癌症照護、醫病共享決策、精神衛生、職業健康、學校護理、社區公衛、居家照護、長照護理與安寧守護,每項都至關重要,缺一不可。 感謝護理人員的辛勞,用心守護全民健康! 文章篇目 //本期搶先看// 熱門話題 認識白衣天使──護理師 前言:不論是疫情前後,醫院的護理師們的辛苦經常出現於新聞媒體報導,人力不足而影響到民眾的情況更是時有所聞。本文簡要介紹護理師的工作內容,另也應給予護理師尊重與肯定,盡力守護全民的健康! 文/紀淑靜(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義大醫療財團法人義大醫院醫品副院長)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點我看全文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消費者報導》雜誌2023年12月號 消費論壇 擁抱護理 永抱希望 前言:護理工作不僅是面對人、服務人的專業,更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耐心來協助患者;盼未來的醫療環境能給予護理人員友善的環境與執業空間,吸引護理人才回流。 文/胡峰賓(消費者報導雜誌發行人、執業律師、成功大學法律系兼任教授、臺灣大學法律所博士、法國Aix-Marseille 大學法律碩士) 推動展望 臺灣護理專業發展享譽國際:專業團體的展現與推動 前言:臺灣健全的醫療享譽國際,尤其防疫有成,受到諸多國家的肯定。然護理的專業與熱忱需要政府部門及社會大眾的尊重與支持,以再創高峰、迎接前所未有的新挑戰。 文/陳靜敏(立法委員、台灣護理學會理事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特聘教授)圖片來源/Pexels、Pixabay 談我國護理研究成就與國際競爭力 前言:國內護理研究及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仰賴於護理正式教育體系的完善,唯有持續學習與創新,方能保障人民的健康、提高生活品質做出更大的貢獻。 文/周桂如(國際護理榮譽學會中華民國分會理事長、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特聘教授、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國際事務處國際長)、宋建美(國際護理榮譽學會中華民國分會秘書長、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護理部副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護理人才培育是全民健康福祉的保障前言:護理領域著實專業,在因應現代社會的變遷之下,護理人才的培育更是刻不容緩,本文呼籲醫療界及政府一同努力,以改善醫療機構的人力配置、工作條件及建構具吸引力的護理職場為最終目標。文/胡文郁(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臺灣護理教育學會理事長)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邀請您和我們一起營造友善的醫療環境 前言:綜觀大大小小的醫療事件,護理人員從不缺席,然而護理工作大多處在高風險、高壓、工時長、過勞及低薪的環境,未來要如何改善應是當務之急。 文/明金蓮(台灣手術全期護理學會理事長、臺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部主任)、呂翠萍(臺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長)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守護健康 護理師到底忙什麼?前言:走進醫院,總是看到護理師忙進忙出,本文帶您了解護理師有哪些繁瑣的工作內容,進而體會其辛勞之處。文/高靖秋(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長、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副院長)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專科護理師:健康照護場域穩定的力量前言:專科護理師可以成為醫療照護的核心,在於專業的照護技術與五大核心能力,幫助民眾解決健康相關問題;而未來要突破哪些挑戰,才能穩定照護場域的基石?文/沈淑芬(馬偕醫學院護理學系助理教授、台灣專科護理師學會專業發展委員會委員)、吳憶真(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專科護理師、台灣專科護理師學會學術暨創新委員會執行秘書)、柯佳妍(台灣專科護理師學會秘書長)、童恒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護理學系教授暨主任、台灣專科護理師學會理事長)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傷口造口護理師:專業照護您的傷口與造口,陪伴您迎向健康人生前言:傷口造口護理師透過專業照護技能與知識,協助患者恢復日常生活。而對現今的社區長照發展趨勢,也期許能有更多傷造師的投入,減輕照護的負擔。文/蕭晴文(臺大醫院傷口造口護理師)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腎臟保健 「腎」券在握前言:腎臟對人體的功能十分重要,若發現問題應及早求醫以免影響健康;而護理師在腎臟護理的領域又有哪些專業?本文帶您一同了解。文/楊素眞(臺灣腎臟護理學會理事長、亞東紀念醫院護理部主任)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個案管理師助您走向康健人生前言:本文透過兩則故事向讀者說明個案管理師的重要性;以及面對未來應如何整合資源,方能保障及擁有健康人生。文/陳幼梅(臺灣醫療個案管理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副教授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室高級專員)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癌症病人第一線的守護護理師前言:本文說明癌症治療的前、中、後期,護理師如何針對患者病情提供照護;也因為癌症基因檢測的發展,能進一步協助病人了解自身健康風險,以期療效最大化。文/周繡玲(亞東科技大學護理系教授兼系主任、亞東紀念醫院院長室顧問、台灣腫瘤護理學會理事長)圖片來源/Pexels 醫病共享決策──由醫療團隊協助您與家人一同做出最符合需求的治療計畫前言:本文以急重症病人為例,了解護理師在醫病共享決策中占有一席之地,且有助改善醫病之間的關係,進而達到雙贏目標。文/陳意超(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護理部護理長)圖片來源/Pexels 精神衛生護理師:促進社會安全福祉的專業力量前言:本文說明在居家或公共社區,都需要有精神衛生護理師的協助,以維護個案的生活品質;而現階段面臨到的諸多問題,未來將如何因應,也不容忽視。文/劉玟宜(中華民國精神衛生護理學會理事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特聘教授兼護理學院院長) 職業健康護理師 守護臺灣勞工的健康前言:為了防止勞工遇到身體或心理上的問題,因此需要職業健康護理師管理與協助,透過其專業照顧,盼讓勞工有更健全的工作環境。文/張瑞靜(台灣職業健康護理學會理事長)圖片來源/Pixabay 學校護理師專業與實務分享前言:本文分享學校護理師的職責所在,為提升校園安全環境和促進師生的健康與照護。文/中華民國學校護理人員協進會 社區公衛護理在COVID-19疫情下之防疫角色與任務──以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原衛生所)為例 前言:本文以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為例,論述在疫情期間做了哪些政策,並透過經驗分享,感謝所有防疫夥伴們的付出及辛勞! 文、圖/林柳吟(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科長、前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 長照善終 臺灣「居家護理人員」在長照制度下所扮演的角色、功能與貢獻 前言:2025年,臺灣會加速提升為「超高齡化社會」,在快速變遷下,「居家護理人員」如何改變照護模式?另外提供1966與長照照顧2.0服務內容,讓讀者參考。 文/曾勤媛(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理事長、新北市豐榮醫院顧問) 長照護理 海闊天空前言:早期護理師不外乎是以急性醫療服務為主,但因醫療進步與人口老化,也需精熟長照領域之職責。透過本文分享長照護理的現況及未來趨勢,盼能創造多贏環境!文/譚雪莉(重建樂活護理之家院長)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善終不能靠運氣~幽谷伴行之安寧守護者 前言:本文的案例分享,讓讀者了解與認識安寧護理師的專業角色功能,以及對民眾在生命最後一哩路的具體幫助;另外說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相關內容,保障末期病人有尊嚴死亡的權利。 文/賴維淑(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副教授、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常務理事)圖片來源/Pexels、Pixabay99家醫專刊 2023年5月號|505期
消基會與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合作,2023年5月推出「家醫專刊」。 您知道5月19日是「世界家庭醫師日」嗎? 您知道出現不舒服症狀先到家醫科看診, 後續透過家庭醫師轉診其實更有效率又省時嗎? 家庭醫師提供以人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範疇的完善照護, 例如成人健檢、疫苗接種、預防保健、減重戒菸諮詢、疾病評估追蹤等。 帶領讀者進一步了解家庭醫學科所能協助的領域, 而邁入高齡社會, 年長者也能透過家庭醫師獲得更好照顧。 多元精彩內容,讓您受益無窮; 家庭醫師把關,健康不會卡關! 文章篇目 //本期搶先看// 熱門話題 膝蓋疼痛,知多少? 前言:膝蓋是人體重要的關節之一,而造成膝蓋疼痛的因素其實有許多!本文將進一步說明;另急性膝蓋損傷時,可採取哪些初期處理?常見的膝退化性關節炎如何判斷與治療方式等,帶讀者一次了解! 文、圖/李祥和(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康合診所院長)、施錦泉(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監事會召集人)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點我看全文 成人疫苗百百種,該如何聰明接種? 前言:目前重要的成人疫苗有肺炎鏈球菌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A肝B肝疫苗等,本文提供讀者相關接種資訊,以及施打疫苗時可能碰到的疑問,讓我們都能有效預防、對抗傳染病! 文/曹玉婷(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圖片來源/Pixabay 點我看全文 消費論壇 519世界家庭醫師日——全方位守護民眾健康的家庭醫師 文/胡峰賓(消費者報導雜誌發行人、執業律師、成功大學法律系兼任教授、臺大法律所博士、法國Aix-Marseille大學法律碩士) 點我看全文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消費者報導》雜誌2023年5月號 家醫照護 家庭醫師:全家人健康的第一線照護者 文/黃信彰(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點我看全文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消費者報導》雜誌2023年5月號 疾病多藥物多好擔心,家庭醫師幫忙您省心 前言:民眾若有多重疾病情形及多重用藥需求,可能會造成的影響有哪些?而家庭醫師在其中的角色為何、能進行哪些協助? 文/洪暐傑(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林季緯(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家醫居家照護到您家 前言:居家醫療照護是健保署在2016年推出的新政策,而其實早在日據時代即有醫師往診的情事;當您有此類需求時,應該如何尋求協助?此服務又能協助到何種程度呢?本文帶您一次了解! 文、圖/孫文榮(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秘書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區醫學部部主任、社區安寧發展中心主任、全觀心理健康中心主任、中興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黃振國(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理事長) 投資健康 正確就醫 分級醫療 健保永續 文、圖/詹其峰(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社區醫學科主任、臺大醫院分級醫療暨轉銜照護管理中心副主任、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監事) 健康諮詢 家族有糖尿病病史,家庭醫師能幫您 文/陳宏麟(陳宏麟診所院長) 圖片來源/Pexels 血壓突然上升,怎麼辦? 文/何清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副院長)、柯澐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附設士林門診部主任)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頭痛?偏頭痛?傻傻不會分! 前言:若有頭痛症狀發生,我們常以為就是所謂的偏頭痛,但其實緊縮型頭痛才是最常見的,而偏頭痛則須了解病史與臨床症狀進一步診斷,本文也說明如何治療與預防偏頭痛及提醒事項。 文/李坤鴻(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劉晏孜(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醫生驚治嗽:除了呼吸系統外,慢性咳嗽還可能有什麼問題呢? 前言:咳嗽為疾病發生時常見症狀,但若久咳不癒、形成慢性咳嗽,背後原因可能相當複雜;本文討論除了呼吸系統疾病外,還有哪些非呼吸道系統的可能病因?但是要確切診斷,仍應就醫尋求協助。 文/林名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深受便祕所苦,該怎麼辦? 前言:廣義的便祕包含有排便困難等的症狀,或是超過3天未排便就懷疑有便祕的可能;本文進一步說明除個人體質外,還有哪些因素會造成便祕及日常的保健方法為何?而若考慮使用藥物緩解,建議諮詢醫師。 文/張家芸(立康診所院長、臺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家庭醫師助您遠離百病之源——肥胖症 前言:「肥胖症」已發展為全球性議題,肥胖的共病症也相當多樣,影響層面甚廣,透過家庭醫師把關,如何遠離肥胖、擁抱健康? 文/莊海華(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家庭醫學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許芷瑜(初日診所控糖減重門診主治醫師)、楊宜青(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兼主治醫師) 圖片來源/Pexels 愈來愈胖了~常見幾種斷食法、飲食法如何吃?一次說給您聽! 前言:現今飲食選擇多元,肥胖漸成多數民眾的困擾,減重更一直是被津津樂道的議題,本文介紹目前常聽聞的間歇性斷食、生酮飲食法相關須知,另說明3種均衡健康的飲食方式,配合每日熱量控制、規律運動,也能達成理想體重! 文/許碧珊(臺中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預防保健 為什麼成人到一定年齡需要健康檢查? 文/陳昭源(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暨林口總院家庭醫學部部長)、顏鴻順(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全民健保委員會主任委員)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從十大死因談預防保健之道 文/林英欽(臺北市立萬芳醫院預防醫學暨社區醫學部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 圖片來源/Pexels 高齡議題 沒辦法過馬路了 談高齡肌少症的預防 前言:老人家常由於年歲漸長而有肌少症發生的風險,除了年紀以外,還有哪些因素可能會導致肌少症?並提供自我檢視的流程給讀者參考,若有相關疑慮,及早就醫處置。 文/李純瑩(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老年憂鬱與失眠 前言:老年憂鬱症的症狀不常以情緒低落來表現,更多見為身體不適如失眠、疲倦等,並可透過老人憂鬱量表進行自我檢測;除此之外,失眠的成因也十分複雜,若有相關疑問,建議向家庭醫師諮詢。 文/顏啟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善終支持 生命的最後一哩路怎麼走──預立醫療決定 前言:您是否想過,當人生的閉幕式來臨,您會懷著什麼樣的心情謝幕?如何才能不帶著遺憾漂亮轉身?想取得尊嚴善終的入場券,從來不是靠努力積陰德,而是需要經過慎重的準備與抉擇。而家庭醫師又如何協助您完成這份人生考題? 文、圖/張宇辰(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樂活善終:家庭醫師在安寧緩和醫療的角色 文/蔡兆勲(臺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李龍騰(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理事長、台北仁濟院附設醫院院長)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99醫藥分業25週年專刊 2023年3月號│503期
消基會與藥師公會全聯會合作,2023年3月即將推出「醫藥分業25週年專刊」,敬請期待 從藥師面向切入探討醫藥分業之回顧與展望、藥品基本概念介紹、藥事照護、用藥安全議題;各縣市記者則分享民眾的用藥觀念;眾多藥師在疫情期間的貢獻──口罩與快篩實名制甘苦談、送藥到府的暖心服務、調劑抗病毒藥物以保民眾用藥安全。 為您解惑醫藥大小事,攜手共創無病無痛的健康未來! 文章篇目 //本期搶先看// 熱門話題 西藥分為處方藥、指示藥、成藥,那中藥呢?文/陳進男藥師(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中藥發展委員會委員) 點我看全文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消費者報導》雜誌2023年3月號 消費論壇 穩定社會的力量──藥師 文/胡峰賓(消費者報導雜誌發行人、執業律師、成功大學法律系兼任教授、臺大法律所博士、法國Aix-Marseille大學法律碩士) 點我看全文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消費者報導》雜誌2023年3月號 回顧展望 醫藥分業25年 守護民眾用藥健康 藥師CAN HELP!文/黃金舜藥師(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點我看全文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消費者報導》雜誌2023年3月號 醫藥分業發展史文/洪章榮藥師(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6、7、8屆常務理事、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9屆監事會召集人、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14、15屆政策執行長、藥師週刊第6屆社長、彰化縣藥師公會第15屆理事長、彰化縣藥師公會顧問)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藥品概念 藥品分級概念與緣由文/陳浩銘藥師(外商藥品公司藥師)圖片來源/Pexels 藥事照護 用藥安全要守護 醫院藥事照護門診服務文、圖/葉爵榮藥師(臺北市藥師公會藥事照護委員會副主委、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事照顧組組長) 社區的用藥安全守護者文/黃嘉豪藥師(北港家源藥局藥師)圖片來源/Pixabay 藥師在我家 居家式藥事照護文、圖/王人杰藥師(佳境藥局藥師)、陳自潔藥師(藥師)圖片來源/Pixabay 機構式藥事照護服務 您所看不到的角落,藥師來把關文/廖秀玲藥師(仁愛藥局藥師)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用藥安全 醫、藥、病攜手 確保病人治療達標文/劉宇琦藥師(臺中市新藥師公會理事、廣泰藥局負責藥師) 用藥安全概述 既有機制下之雲端藥歷提示系統文/毛志民藥師(高雄榮總藥學部藥師) 談西藥間的交互作用文、圖/顏群芳藥師(苗栗為恭紀念醫院藥劑部藥師) 西藥?中藥?怎麼選?可以一起用嗎?文/商錦文藥師(勝成藥局藥師)圖片來源/Pexels 談中西藥與食品交互作用文/黃大晉藥師(臺南市藥師公會監事)圖片來源/Pixabay 觀念Q&A 醫藥有分工 全民真健康文/李彩蓮藥師(聯合整形外科診所藥師)圖片來源/Pexels 社區藥局有哪些業務文/張凱堯藥師(嘉義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何謂三同藥品?文/董秀花藥師(嘉義基督教醫院藥師)圖片來源/Pexels 在醫療院所開立的處方箋可以拿到其他院所調劑嗎?文/黃維光藥師(臺東縣藥師公會監事)圖片來源/Pexels 什麼是管制藥品?為什麼要特別管制呢? 文/易玫伶藥師(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藥師)圖片來源/Pixabay 家裡沒吃完或過期的藥品,該如何處理?文/洪偲薰藥師(長安藥局藥師) 關於藥物過敏 您應該知道的事文/趙凡琇藥師(臺北榮民總醫院藥學部藥師) 什麼是科學中藥?文/李維庭藥師(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中藥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中藥所謂「丸、散、膏、丹」是什麼?文/李昆錚藥師(新北市立土城醫院中藥局藥師)、吳智遠藥師(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藥劑科主任)圖片來源/Pixabay 醫師有西醫、牙醫、中醫,藥師為什麼沒有呢?文/蕭力禓藥師(德安藥局藥師)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為什麼抗生素一定要按時服用完畢,不是症狀改善就停藥?文/蘇柏名藥師(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國際事務副主委)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疫苗也是藥嗎?淺談疫苗相關的法規與藥師角色文/李懿軒藥師(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監事)圖片來源/Pexels 戒菸藥品有哪些選擇?文/蔡育儒藥師(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戒菸計畫協同主持人)圖片來源/Pixabay 授乳婦女在服藥期間,可以餵母乳嗎?文/洪玉蓮藥師(陽明金福藥局藥師)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兒童用藥知多少?文、圖/黃鈴貴藥師(彰化周小兒科診所藥師) 一般外用止痛貼布,如何使用最好?文、圖/紀珮珊藥師(信宇藥局藥師) 家庭常備藥有哪些?文/張志僑藥師(雲林正和藥局藥師)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藥師貢獻 醫藥分業下 藥師做了更多文、圖/楊博仁藥師(禎宸藥局藥師) 藥師發揮巧思讓領口罩、領快篩的民眾排隊變得有趣文、圖/呂品儀藥師(欣民藥局藥師) 誰說站在光裡的才算真正英雄文、圖/邱議權藥師(敦品民治藥局藥師) 口罩實名制下社區健保藥局發放甘苦談文/黃任成藥師(衛生福利部花蓮醫院藥劑科藥師)圖片來源/Pexels 默默付出的送藥小先鋒文/詹薰儀藥師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謝謝藥師幫忙!」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藥師文、圖/李麗芬(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佑您康聯合藥局藥師) 送藥到府 以身為藥師為榮文/張耿熏藥師(臺中市新藥師公會常務理事)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送藥到府 臨危受命 團隊合作 體貼病人文/曾雅聘藥師(弘興藥局藥師)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調劑抗病毒藥 把關民眾用藥安全文/曾光洵藥師(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社區藥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臺北市藥師公會社區藥局委員會主委、綠杏大藥局負責藥師)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當您需藥 我們都在文/鄭文柏藥師(柏愛藥局藥師、新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新冠肺炎疫情下 藥師做的比你想的更多文、圖/王梅芳藥師(睦林藥局藥師) 安心的用藥環境 藥師的職責所在文、圖/梁文翰藥師(苗栗縣藥師公會理事長)99牙醫專刊 2022年5月號│493期
消基會與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合作,2022年5月推出「牙醫專刊」,由醫師及專家們執筆,傳遞正確牙齒保健知識,文章篇目如下: 文章篇目 消費論壇 滑鐵盧之牙文/胡峰賓(消費者報導雜誌發行人、執業律師、台灣大學法律所博士、法國Aix-Marseille大學法律碩士) 點我看全文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消費者報導》雜誌2022年5月號 社會責任 從齒康健,人生旗艦文/陳時中(衛生福利部部長) 點我看全文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消費者報導》雜誌2022年5月號 此刻訂未來 從齒開始文/陳建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衛生福利部口腔醫學委員會委員、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諮詢會委員、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會委員、考選部110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醫師牙醫師考試審議委員會委員)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穿梭在山林海島之間,交織成最美麗的風景,是天命也是使命文、圖/江紘宇醫師(社團法人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前理事長) 牙醫社會責任的實踐──牙醫醫缺服務簡介文、圖/林鎰麟醫師(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暨牙醫門診醫療服務審查執行會醫缺小組召集人) 十年偏鄉醫療服務之省思與期許文、圖/李春生醫師(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牙醫門診醫療服務審查執行會醫缺小組副召集人) 特需牙科 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介紹文、圖/簡志成醫師(全民健康保險牙醫門診總額特殊計畫召集人、桃園市牙醫師公會副理事長、第29屆醫療奉獻獎) 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在臺灣的沿革與發展文、圖/吳志浩醫師(全民健康保險牙醫門診總額特殊計畫副召集人、花蓮縣牙醫師公會理事長、台灣特殊需求者口腔醫學會副理事長、牙醫總額花東執行分會副主委) 專科治療 牙周病的治療文/林世榮醫師(臺灣牙周病醫學會專科醫師、前臺灣牙周病醫學會理事長)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支持性牙周病治療文/林世榮醫師(臺灣牙周病醫學會專科醫師、前臺灣牙周病醫學會理事長)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植牙牙周病前言:有缺牙時以植牙修復,是一個選項,而牙周病在臺灣盛行率高,在植牙時會有哪些影響?應如何確保牙齒健康,減少牙周病復發?如何避免植牙牙周病?本文詳細說明。文、圖/顏志忠醫師(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現任理事長、台北市牙科植體學學會現任理事長、臺灣牙周病醫學會現任常務理事暨專科醫師甄審委員、國立台大醫院暨北護分院牙科部牙周病科主治醫師、亞東醫院牙科部牙周病科主治醫師)圖片來源/Pexels 牙科美白對牙齒的影響前言:一口潔白牙齒引人注目,「牙齒貼片」及「牙齒美白」如何進行?有哪些注意事項?由專業牙醫師來解答。文/程文生醫師(高雄市大象牙醫診所院長)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雷射於牙科的運用文/黃萬騰醫師(台灣世界臨床雷射醫學會理事長) 你錯過了孩童矯正牙齒的最佳時機嗎?文/林詩穎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口腔醫學部主治醫師)、沈瑞文醫師(天晟醫院牙科部主任)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骨質疏鬆症與顎骨壞死前言: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為現今高齡化社會之重要議題。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以減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機率,若患有骨質疏鬆症須進行藥物治療,於治療前應先做全口牙齒檢查,治療開始後並須定期回診,以監控是否發生顎骨壞死之副作用。文/鄭宜文醫師(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牙科主治醫師)圖片來源/Pexels 唇腭裂的治療文、圖/曾建福醫師(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牙科主任) 口腔癌治療文、圖/陳彥廷醫師(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曾建福醫師(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牙科主任) 口腔健康 口腔保健好 長壽健康沒煩惱前言:牙齒是咀嚼食物必要的器官,有健康的牙齒,我們才能攝取到足夠的營養。牙齒保健沒做好,可能造成牙痛、齲齒、牙周病、缺牙……,不僅感受到不適,也要花費大把的時間及金錢來補救。平日即應該做好清潔,維持牙齒健康,讓牙齒能陪伴我們一生。文、圖/郭文傑醫師(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口衛委員會執行長) 我的防齲齒餐盤 吃對好食物,防齲有撇步!前言:齲齒是極為普遍的健康情況,發生在各種年齡層。本文提醒讀者,除了做好潔牙,還須慎選食物來源,若均衡飲食,應能降低罹患齲齒的機率。文、圖/鄭佾琪(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監事、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博士候選人、前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及雙和醫院之代謝及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 銀髮長者牙齒健康面面觀文/沈育群醫師(雅術牙醫診所院長)圖片來源/雅術牙醫診所 假牙清潔維護與口腔健康維持前言:缺牙可以植牙或活動假牙進行重建,然非所有患者都適合植牙,而須配戴活動假牙。具備良好的假牙使用及清潔習慣,才能維護口腔健康,本文詳述正確的使用及清潔方法,破除臨床上常見的迷思。文、圖/姚又勤醫師(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牙科總醫師)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配戴活動假牙該用假牙黏著劑嗎?前言:何時需要用假牙黏著劑呢?大部分的患者不了解假牙黏著劑的用途,甚至有患者把假牙黏著劑拿來黏鬆脫的固定式假牙。假牙黏著劑是用在配戴活動假牙的患者,但並不是所有的活動假牙患者都適合用它。本文將打破患者對假牙黏著劑的迷思,提供其適應症、禁忌症、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項等。文/牟淑惠醫師(台大臨床牙醫所補綴碩士、衛福部贋復補綴牙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專科醫師、台北市牙科植體學會專科醫師、台灣植牙聯盟醫學會專科醫師、得雅牙醫診所負責醫師)圖片來源/Pixabay 漱口水分類及使用建議前言:廣告裡說使用漱口水後口氣清新、有助去除口腔細菌,是真的嗎?漱口水的管理制度如何?可使用的年齡層?使用時的注意事項有哪些?購買漱口水前,務必了解。文/李楊鈞醫師(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牙科兼任主治醫師)圖片來源/Pexels、Pixabay、Shutterstock99不動產交易專刊──買賣房屋的眉角 2021年10月號│486期
消基會2021年10月推出《不動產交易專刊──買賣房屋的眉角》 集結產官學專家,全方位角度提醒消費者買賣房屋應注意事項。 從制度面討論不動產交易安全、虛坪省思、預售屋契約備查制度、紅單禁止轉讓、漏水保固; 再切入談實務面之房價、公設比、大公小公、必要與增質公設、車位買賣、預售屋契約、海外不動產投資、房仲選擇; 接著說明購置耐震、防疫宅、綠建築須知。 解答各階段購屋疑惑,助您買到理想好宅,安心居住。 文章篇目: 人類創造建築,建築改造人類 文/胡峰賓(消費者報導雜誌發行人、執業律師、台灣大學法律所博士、台灣科技大學建築所碩士、法國Aix-Marseille大學法律碩士) 淺談不動產交易安全 文/王成機(內政部地政司司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高房價下的虛坪省思 文/高文婷(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管理組組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民眾買屋權益誰把關──談臺北市預售屋契約備查制度推動的成效與展望 文/張治祥(臺北市政府地政局局長) 圖片來源/臺北市政府地政局 政府打炒房 預售屋紅單立法禁止轉讓解析 文/黃志偉(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委員、行政院政務顧問、臺北市政府市政顧問、宏國德霖科技大學不動產經營學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地政士公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德明財經科技大學不動產投資經營學位學程副教授) 圖片來源/Pixabay 房屋漏水如何診斷?誰的責任?契約應納入保固條款 小標:建議定型化契約範本應把漏水保固責任列為應記載事項 文/蘇 南(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委員、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系兼任教授、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博士、中正大學法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房屋不二價銷售與購屋消費者權益探討 前言: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購置一處安居的家宅,是一生中金額最大的支出,買得符合預期、價格合理,就相當重要。從實價登錄上路以來,即有建案訴求不二價銷售,購屋者必須對此有清楚了解。 文、圖/張欣民(消基會副財務長、房屋委員會委員) 從實坪計價與實價登錄估計房屋合理價值 前言:購屋消費者須在認清實坪與實價情況下,充分掌握不動產產權與交易資訊,並對影響價格的因素進行分析,避免業者試圖以不實資訊哄抬房價,以更專業及全面的角度挑選與比較房屋價值,才是購屋致勝之道。 文/卓輝華(消基會董事兼房屋委員會委員、宏大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所長、文化大學都市計畫與開發管理學系兼任教授、中華民國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名譽理事長) 圖片來源/Pixabay 合理公設知多少 前言:買屋時一定要了解公設比大小及公設占多少坪數,實坪、虛坪、大公、小公、必要公設、增質公設,各代表什麼意思;以及影響公設比高低的因素,本文一一說明,讓有意購屋者在看屋時能有所參考。 文/游明國(消基會名譽董事長、教授、建築師) 圖片來源/Pixabay 常見停車位買賣爭議 前言:停車位產權登記,因歷年來法令變革而造成不同的登記型態,消費者於購屋買停車位時,須注意「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別,及以「大公」或「車公」登記之不同,以確保權益。 文/王進祥(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委員、中華民國地政士公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中國文化大學土資系兼任教授)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定在購買預售屋時之運用 前言:房市中有許多預售屋建案,購屋消費者若有意購買預售屋,務必先熟悉《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及《消費者保護法》規定,使權益不致受損、衍生糾紛。 文/陳智義(消基會財務長、執業律師) 圖片來源/Pixabay 購售屋不迷惘 專業房仲相助有眉角 文/葉凌棋(永慶房產集團業務總經理)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海外不動產投資應注意事項 前言:因海外不動產投資商品透過高投資報酬率、高租金收益率、以及保證回租等訴求,吸引不少國內民眾的目光。本文帶您了解海外不動產投資,並提供相關建議,以避免產生風險或交易糾紛。 文/彭建文(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委員、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 圖片來源/Pixabay 買綠建築,消費者該知道的事 文、圖片拍攝/孫振義(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副召集人、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秘書長) 地震又來?如何選擇一間安全耐震好宅 文、圖/戴雲發(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召集人、Alfa Safe耐震系統工法創辦人、中力建築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 建構「防疫住宅」應有之認識 前言:COVID-19疫情發生至今,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講求防疫功能的住宅,亦引起廣泛的討論及關注。本文即聚焦於介紹「防疫住宅」的建構及居家安全衛生觀念,也提供目前建商推案所稱「防疫住宅」的設備,讓未來購屋者參考。 文/陳明遠(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委員、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99中醫專刊 2021年6月號| 482期
中醫的照護對象不僅僅是患者,還包括一般健康的民眾,其目的是提高人們的健康水準! 中醫講究人體各臟腑平衡,來維持了身體的正常生理活動。透過中醫來進行防護、治療病痛,或是調養強健,都讓我們學習如何更健康地生活,現在疫情升溫,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出清冠一號,中醫是如何治療新冠肺炎,也很值得了解。 本期「中醫專刊」邀請中醫師全聯會柯富揚理事長、施純全副理事長、張景堯常務理事、陳潮宗常務理事、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蘇奕彰所長、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張恒鴻所長等中醫專家,分以下四大部分撰寫:【中醫防護】眼睛疲勞、腦血管疾病、改善白髮、保心護腎【中醫知識】中醫治療新冠肺炎(清冠一號)、中醫治療的整合、中藥安全【中醫治療】失眠、胃食道逆流、過敏性鼻炎、運動傷害、埋線減重、中醫治痛、中西醫合治、小兒發燒、兒童過敏、居家醫療、感冒看中醫【調養強健】轉骨、生理期、更年期調養 每本促銷價99元,欲購從速! 文章篇目 大醫精誠 文/胡峰賓(消費者報導雜誌發行人、執業律師、台灣大學法律所博士、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班、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碩士、法國Aix-Marseille大學法律碩士) 點我看全文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消費者報導》雜誌2021年6月號 眼睛疲勞看中醫 護眼保眼好清晰 前言:您今天的螢幕使用時間是多久呢?現代的工作與生活幾乎離不開螢幕,使得許多人更加重視眼睛保健方法。本篇從中醫觀點分享護眼知識、推薦合適中藥材飲用,以及介紹穴位針灸或按摩等方法,讓惱人的眼睛問題獲得改善。 文/柯富揚(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腦血管疾病併發症之中醫照護與防護 前言:近年來中風有逐漸年輕化趨勢,民眾可透過中醫來降低罹患風險,關於中風後的生理狀況及生活品質亦可透過中醫來改善。中醫療效受到主管機關認可,腦血管疾病後遺症的中醫門診也納入健保給付項目,減少病患及其家庭負擔。文/施純全(消基會中醫藥委員會召集人、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教授、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改善白髮 前言:白髮產生的原因很多,除了先天遺傳、相關疾病之外,多數病因為肝腎不足,因此平時多按摩刺激穴位及經絡,以改善血液循環等問題,讓營養能運輸到髮根。本篇提供預防及改善白髮的中醫保健方法。 文/林宜錚(台北市常生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遠離三高 中醫教您保心護腎 文/陳俊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部主任) 圖片提供/游汶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醫師)、趙晏琳(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醫師) 睡眠不佳?讓中醫來幫您的忙! 文/林舜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 圖片來源/Pexels 胃食道逆流之中醫治療 文/許中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 「哈啾」再見 過敏性鼻炎 看中醫真有效 文/張景堯(消基會中醫藥委員會副召集人、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台灣中醫藥品質醫學會名譽理事長、新北市蘆洲區同仁堂中醫診所院長) 圖片來源/Pexels 運動傷害的中醫觀 文/徐新政(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中醫埋線減重又修身 文/陳潮宗(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中醫治痛真簡單 快速有效保健康 文/黃俊傑(中醫師、中西藥師、台東基督教醫院中醫科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中西醫合治是世界趨勢 文/張恒鴻(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教授)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小兒發燒停看聽 文/黃義鈞(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西整合醫療科主治醫師) 圖片來源/Pexels兒童過敏看中醫 文/王婷乙(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西整合醫療科醫師)、黃義鈞(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西整合醫療科主治醫師)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居家醫療揪甘心 中醫到宅守護您 文/林親怡(員生醫院中醫部部主任、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居 家醫療委員會召集人) 圖片來源/Pexels 感冒看中醫 安全又有效──吃中藥、有精神、不昏沉 文/曹榮穎(中醫門診醫療服務審查執行會中區主任委員、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發育、成長與轉骨 文/陳光偉(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Shutterstock 中醫調理生理期 讓您月來愈美麗 文/吳炫璋(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副部長兼中醫婦科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 婦女更年期的中藥調養 文/蘇珊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婦科主任) 圖片來源/Pexels、Pixabay 中醫治療新冠肺炎有良效 前言:2020年4月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著手研發「防治新冠肺炎」的中藥標準製劑,命名為「臺灣清冠一號」,並已申請相關商標及專利,以提供大量、高品質的製劑,目前已有7間國內GMP中藥廠完成授權,首間藥廠除取得外銷藥品許可證外,並在數個國家取得「藥證」。「臺灣清冠一號」已供國際疫情嚴峻國家使用,在國際上獲得正向迴響。 文/蘇奕彰(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現代身心靈全人照護與傳統中醫治療的整合 文/黃澤宏(長庚體系中醫醫療發展召集人、基隆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圖片來源/Pexels 中藥安全 靠大家來把關 文/吳清源(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嘉義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科主任)99房屋專刊 2020年8月號|472期
「房事」全方位解析 邀集各方專家學者執筆撰文,內容含括消費者必知的「購屋眉角」、解構房屋消費生態的「現象觀察」,說明現行房屋政策的「政策面向」,以及由律師分析真實消費案例的「申訴台上」。 文章篇目: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文/胡峰賓(消費者報導雜誌社長、執業律師) 房屋挑選這樣看 前言:房屋百百款,怎麼樣的房子是好房子?本文從房屋的外部條件、內部條件、興建時期、結構型態等不同面向,提醒消費者看房時應注意事項。 文/黃雅娸(新北市老屋發展改建協會秘書長)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房屋構造與安全 RC、SC、SRC有何不同?哪種結構最耐震? 文/黃偉倫(建築師、仲裁人)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房屋構造與安全(試閱) 位處地震帶 房屋結構安全受消費者重視 台灣因為地處在菲律賓海板塊及歐亞板塊的地震帶上,有歷史記載以來,一直是地震頻繁。1999年的921大地震(芮氏規模7.3),造成2,415人死亡,1萬1,305人受傷,29人失蹤,5萬1,711棟房屋全毀。經此之後,營建署除了提高國家整體的建築物耐震規範標準之外,相關的職業人員:建築師、結構技師、土木技師,更是以嚴謹的態度在執行相關的設計案件。由於接踵而來的地震愈來愈密集,一般民眾對於房屋住宅的結構安全更加要求,亦是購屋時首要考慮的因素。 筆者身邊的朋友有購屋需求的時候,最常詢問的問題就是:「為何這個建案不是用SRC的結構設計,而是用RC?」、「不是聽說SRC的結構比較安全?」通常我的回答都是:「只要是經過有執照的建築師、結構技師設計簽證的房子都安全」。市面上大多數的售屋廣告標榜著SRC建築設計,比傳統大量採用的RC構造安全,而且也理所當然的反映在其產品的高售價上,但是房屋售價與安全並非完全正相關,畢竟影響房地產價格的因素眾多。 即使處於現代這個資訊普及,人人皆可以隨時上網查詢的時代,這些關於建築物專業的知識,對於一般大眾來說仍是非常有距離感,民眾還是很容易受到廣告宣傳手法的影響,因此需要讓民眾對於不同的建築結構有個梗概的輪廓。 常見建築結構:RC、SC、SRC RC(鋼筋混凝土)、SC(鋼骨)、SRC(鋼骨鋼筋混凝土)3種建築構造,大概是目前住宅、商辦最常見的主要構造的形式。這3種構造的型態原理、材料特性、抗震性能各有不同的優缺點,依照建築師與結構技師的細部設計,皆能達到符合法規或者高於法規要求的耐震能力,只是材料應用的不同而已。以下簡單介紹這3種建材結構。 RC結構建築(Reinforced Concrete) RC即以鋼筋混凝土材料為主要結構之建築物,結構行為上屬於剛性構造。在材料上是以竹節鋼筋為骨架,再灌入填充混凝土(註1)澆製成型。鋼筋的功能為抵抗拉力,混凝土則作為抗壓材料。RC為業界相當成熟的建築結構,以自身的結構剛性來抵抗地震力,因此當地震發生時的位移量較小(搖晃度也比較小),所以地震來臨時的舒適性較佳。其優點為隔音、防水性佳,施工技術性與成本相對於SRC及SC較低。目前台灣RC結構的最高樓層約莫在30層樓左右較為經濟,超過30層以上的RC建築並非不可行,但結構設計上會擴大樑柱尺寸,增加材料用量,除了提高營建成本之外,也會造成室內使用面積的縮減。 目前日本也開發出高樓層用的RC結構住宅建築(例如:Station Forest Tower、Mid Sky Tower),使用不同鋼筋型態及加入新型混凝土化學添加,最高紀錄已經達到59層,幾乎是現時台灣常見經濟高度的2倍。當然就綠建築的觀點上來看,RC構造是相當不環保而且耗能的,雖然鋼筋的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但水泥的製造過程是高耗能產業,製造出高二氧化碳排放量。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消費者報導》雜誌2020年8月號「房屋專刊」 購買預售屋的6大陷阱與風險 前言:預售屋在我國房屋市場歷久不衰,消費者若要選擇此種較具風險的購屋態樣,就必須了解預售屋的相關法令規範,方能維護自身權益,避免糾紛。 文/張欣民(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召集人) 圖片來源/Pixabay 另個觀點看房貸 前言:買房時怎麼選擇銀行貸款?怎麼做最有利?提前清償,一定是最佳解嗎?本文帶您從不同面向來了解房屋貸款。 文/廖美玲(尚禹營造股份有限公司財務長) 圖片來源/Pixabay 不動產買賣相關稅務問題解析 前言:買賣房屋常是一個人一輩子的頭等大事,繳納稅金又是買賣房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有鑑於此,本文將介紹買賣房屋所應繳的稅金計算、如何合法節稅,及應注意的稅務風險。 文/洪瀚濱(律大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法拍屋的運作訣竅與實務 文/法拍小哥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家用電器配置詳解 妥善規劃電氣設計 守護幸福的家 前言:住家的插座與電氣規劃不良,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危及居住安全。規劃電氣配置時,應思考家具位置、使用習慣、現有及未來新增的家電用品等,才能兼顧安全、美觀與實用。 文、圖/游景明(明聳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購買中國大陸不動產面面觀 前言:房產因具有不斷升值的潛力及較強的抗通貨膨脹能力,吸引了不少台灣民眾到中國大陸購買不動產。基於兩岸對於不動產的法律規定有些許差異,本文從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的現狀及相關的法律規定出發,簡要介紹購買中國大陸房產須考慮的問題。 文/吳婉婷(中國大陸執業律師) 圖片來源/Pixabay、作者提供 年輕人,你為什麼不買房? 前言:低薪、高房價、租金年年漲,年輕世代安身立命已是勉強,遑論成家立業、生育後代?而低生育率的後果,終將由社會整體共同背負。 文/賴淑惠(資深房地產新聞編輯暨作家)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老屋改建──影響未來房價和房市發展的關鍵因素 文/胡偉良(台北市老屋改建發展協會理事長、新北市老屋改建發展協會理事長) 圖片來源/Pixabay 「租賃時代」來臨? 前言:究竟租屋好,還是買房好?本文從房市走向及社會現況,提供消費者幾個思考與選擇的方向。 文/高明義(品佳資產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協理)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你一定要知道的買房建議! 前言:要不要買房?該怎麼買房?向來是個難以抉擇的問題。本文作者從各個角度切入分析,說明買房應有的心態和須知,以及對房市現況的觀點。 文/徐秀蘭(品嘉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執業律師)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下一站幸福 銀髮養生村 文/潘貴蘭(台東縣觀光協會理事長、鹿鳴溫泉酒店董事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作者提供 「包租代管」如何帶動租屋市場健全發展? 前言:2017年訂定的《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不僅更明確地規範了房東、房客雙方的租賃關係,也正式納管租屋市場中的包租代管活動,政府期能透過這部專法,讓租屋市場可以朝制度化、專業化的方向前進。 文/花敬群(內政部政務次長)、江尚書(內政部秘書)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 保護消費者權益 實價登錄制度進化刻不容緩 文/楊欽亮(好房網總編輯)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少子化及高房價下的住宅政策 文/林左裕(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圖片來源/Pixabay 面對房屋瑕疵 消費者得主張之權利 前言:購買房屋是人生大事之一,若不幸遇到房屋瑕疵糾紛,依購買之標的是成屋或預售屋,消費者可以主張的權利也略有不同。本文從法規說明,消費者面對房屋瑕疵時,可以如何主張權利。 文/康文彬(消基會雲嘉南分會義務律師、執業律師) 圖片來源/Pixabay、Shutterstock99